1. 首页> 生活常识 >正文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都紧紧围绕了如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这一新时代的主题。为更好地理解这一系列治国理政决策的意义,首先要追溯一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过程。上一次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会上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我们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绝不是说这个过程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就是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研究员、博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克服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实现人民期待的美好生活呢?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都紧紧围绕了如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这一新时代的主题。

为更好地理解这一系列治国理政决策的意义,首先要追溯一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过程。上一次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会上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今天,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都有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我国的社会生产已经不再“落后”。

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同时,中国百姓正享受着越来越五彩缤纷的文化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今天的文化自信增添了深厚的底蕴,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民参与,家风家教、校风校训、乡风民约古风浩荡,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感动中国。

在这个历史阶段,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教育免费,医疗免费,没有犯罪,人与人之间充满诚信,不必争夺资源,环境无污染,食品无危害。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而这个历史阶段,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在历史、制度、思想观念、自然条件等因素上存在着差异,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了出来,并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产生了制约,因此,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了矛盾不要紧,关键是如何解决矛盾,促进发展。

在现阶段, 仍是 ,需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此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经济发展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让人们能够喝上清洁的水、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良好的教育以及全面的医疗卫生保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等。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每一个人都具有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的精神,具有当家作主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还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就是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组织和支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人民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表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人的全面发展核心内容是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提高全民族公民的素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设、发展、普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图腾。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互相融通,不断用这种先进的文化凝聚人、塑造人、引导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创建一个集社会主体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社会观念文明、社会制度文明、社会行为文明于一体的文明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个人发展上提供平等的机会;在医疗卫生保障等公共服务上,提供优质的资源,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促进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的和谐;引导全社会尊重公序良俗、社会风尚,提高道德水平、文明修养,把全社会建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自然基础,人的生存都很困难,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全面发展了。因此,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让人们在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和重要保证。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得到充分解决,那时,中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责任编辑 蒋新宇)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同时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科学把握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才能在新时代更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明白中国的特殊的国情,“这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由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了中国基本国情,才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有一个认清国情的问题。经过艰辛探索,我们党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实践证明,只有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才能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向前进。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急于求成干超越现实、超越阶段的事。

我们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绝不是说这个过程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这一过程必然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变化到整体变化的过程,要经历若干具体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就是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从生产方面来讲,已经不能再用“落后的社会生产”来概括。另一方面,从需求方面来讲,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可见,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把握、对人民需求变化的敏锐回应。

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方面,“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质文化需要”的升级版,是人民需要内涵的丰富和层次的提升,表明人民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意味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已经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那样一种局面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还存在大而不强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种量的提升和部分质的变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因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变”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的辩证统一。看到“不变”,要求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增强战略定力,不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看到“变”,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