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论文格式 >正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实用17篇)

范本的特点是既要具备观点独特和观点明确,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精选

在当下,西方的经济学教学已经逐渐的成为我国经济专业学科的基本教学课程以及关键课程。与此同时,西方的经济学逐渐的被政府各部分所关注,并被高等院校中经济学科的教育者们多重视,设置为基本的教育课程。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其自身的特征以及性质问题,导致其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对其认识产生的一定误区以及问题,以下将对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马克思思想的经济学地位将被西方的经济学所取代[1]。现阶段,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经济,在高校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探究中,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影响逐渐加深,导致一些教育者对此产生一定的误区,并认为西方的经济学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属于纯粹的科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将会取代马克思思想的经济,变成我国的经济学主流。

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被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所取代。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在高校中教学的模式也被不断的创新。其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其控制的灵活性以及信息的多元性,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青睐。多媒体技术虽然拥有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教育效果,但是却不能完全的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体现在西方的经济学课堂上。该学科的教育不但拥有较为抽象的知识,也存在数学相关的推理,单凭多媒体的使用并不能使同学们真正的了解。

最后,将经济学进行数学化的处理[2]。西经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实践和理论的相融合,对其进行分析的形式不但包含量性的,也包含定性的。定量的分析是利用数学得到完成的,然而还需要对西方的经济学相关的思想以及成果进行发掘。数学作为使用的工具,可以对研究的工作起到正确的辅助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会起到错误的辅助作用,导致错误的加深。因此,理论自身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其表达的形式无关,而和其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融合。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西方的经济学知识构建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框架,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相应的添加有关的图形或者资料,使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得到有效的增强。但是,同时也应该对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局限以及缺点有何深刻的认识[3]。例如,当老师对数学相关公式进行推导的时候,应用多媒体就难以进行呈现,则必须应用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形式进行一步一步的推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融合。例如,老师也可以将教学的资料在校园的网络中进行共享,为同学们提供资料获取的平台。与此同时,当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是教学得到良好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融合。

西方的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实践和理论的相融合,因此,应用理论与抽象理论使其得到存在的基本。所以,在西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对其理论进行深刻的理解以及分析,还要同学们能够根据国内以及国外的经济特点,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和解决。但就我国现阶段西经的教育中,依然存在两级分化的状况,不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一味灌输,就是注重难懂的数学知识的推导。因此,就会导致同学们对西经的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可能会望而却步。想要使其得到避免,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尽可能的应用与生活实际相贴合的案例,使同学们感受到西方经济学的亲切感。

(三)创新性教学与结构性教学的相互融合。

在高校的教育中,西方的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实践和理论的相融合,并且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学习过程。因此,同学们只有对该知识的理论构架有所掌握,才能够将其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对经济的分析中。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安排上任然处在相对较少的情况中,导致同学们对该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只能算是浅显的阶段。由此可见,此种教育的模式致使教育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使同学们对本学习课的创造性以及自主性受到强烈的打击。因此,在教学中,教育者应该根据该学科的特征以及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让同学们可以充分的了解该学科的知识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使同学们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得到增强,转变应试教育的单一考核方式,将强复合型的考评模式。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革新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摸索以及创新的长期的过程。在这种革新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够使西經这门学科的教学重量得到提升,完全取决于学校和社会之间共同的协作,同时也取决于教育者以及同学们的探究与沟通。最终,使同学们可以对问题进行更好的思考以及解决。

西方经济学论文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学好这门课程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结合亲身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思考。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财经类、管理类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接触的最早的专业基础课,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跟高中课程比较,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一大转折点,其理论性强,专业程度高,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经济理论和大量的经济模型的大学新生,学生们普遍都产生了畏惧心理,都有抵触情绪。那么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广大教师的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由于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形成的,比如,序数效用论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就给出了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假定等,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借助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析经济现象,应用数学分析工具来经济学论题是很常用的方法。西方经济学在消费者行为、生产理论、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就业失业、货币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理论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鉴于西方经济学特殊的课程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困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求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转换自己的角色,从高中的灌输式教学转换为自我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探索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笔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且担任过四年班主任,经过与学生接触,发现我院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普遍有以下特点:

1、数学基础薄弱。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学生普遍具有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由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我院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该课程一般是大一下学期开设,其他专业是大二上学期开始开设。而学生大一的时候仅仅学了高等数学,概率和统计还没接触,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普遍不愿进行定性分析,一看到需要相关的数学知识,从心理上就产生了畏惧。

2、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我院学生对老师授课课程中关于经济学家的逸闻趣事很感兴趣,而一旦讲到图形、表格、函数公式推导等内容时则表现得较迷茫。经济学分析中的实证分析方法需要用到数学思想,理性成分相对较多。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笔者在第一次课的时候会提出学习三步骤的要求: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习题。但是在后面的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并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在学习上非常被动,没有预习的同学上课大多都听不懂,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个系统性的课程,其理论连贯性很强,最终会产生恶性循环,一学期下来都听不懂;有些即使暂时听懂,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过后不久就会忘记;有些看着懂,但是自己不去做题,不去琢磨,就会出现“眼高手底”的现象。

针对以上我院学生特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定位要清晰,目标要明确。进入课程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西方经济学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即社会需要什么人才,要求有什么知识结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对理论体系把握清楚,重点掌握,西方经济学成为很多学校考研的必考科目,因此要求学生学完后能达到考硕士研究生没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跟老师思路走,课后复习思考三步骤。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一节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讲解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以及如何才能学好微观经济学,该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从思想上端正自己的态度,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笔者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们通过第一次课后,基本上都能认识到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的重要性,也表示要学好这么课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下足够的功夫,有信心学好西方经济学。

2、掌握方法,事半功倍。笔者多年来讲授西方经济学,与学生接触较多,学生普遍反映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图表模型多,学习起来抽象,枯燥乏味。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要掌握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师授课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采用重点内容老师讲解,学生讨论消化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多结合身边新颖的、生活化的案例来阐述经济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挖掘学生的潜力。如“蛛网模型”可以利用农民生产的实例加以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除了利用多媒体进行ppt展示以外,还要给学生进行视频教学,给学生介绍主流经济学网站,多了解掌握经济热点问题,让他们主动进行浏览学习,拓宽视野,提升学习兴趣。我院学生与经济学大师正面接触的机会不多,除了学校邀请专家讲学作报告以外,要利用网络自己主动接触获取相关信息,就要在上课的时候由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讲书上的内容。

再次,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知识点具有相类似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讲解,以便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于我校是二本,学生的基础比国内某些一流院校学生要稍微差些,尤其是数学基础。部分学生在理解问题的时候反应稍微慢点,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点耐心,能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尤其是某些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如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为什么都是向右下方倾斜且都是凸向原点,收入预算线与等成本线等,可以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最后,要求学生课后多做习题,巩固学习效果。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强,各知识点衔接紧密,且有较多的图表,需要一定地数学基础,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点部分要多复习,能很好的将数学知识利用到经济学上来,用数学理论解决经济问题,如一阶倒数与边际分析方法。因此必须要求学生除了课堂认真听讲外,在课后要多做习题,教师每讲完一章要多布置习题,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

另外考试方式的转变也很重要。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衡量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笔者教学实践来看,我院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在平时上课不重视,专等老师期末划重点,然后把老师的重点一抄一背,保准能通过,这也成了学生们的考试法宝。因此要打破学生的这种依赖心理,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首先教师在上课第一节课就要明确告诉学生期末绝不会划重点,重点就在平时上课内容中;其次考试题目多样化,除了常规习题外,还要有开放式的论述分析题,让学生利用经济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来督促学生平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学习法。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学科,要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给予重视,端正态度,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掌握教学方法,因人施教;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张志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经济,2012,(2)。

[2]陆辉。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三点体会[j]。科教文汇,2008,(1)。

[3]王彬,郑兴无。行业院校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1,(3)。

[4]张岩。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2)。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1.1基础知识不扎实且良莠不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三本院校、独立学院迫于自己的生存压力,对生源质量的看重远不及生源数量,导致学生层次良莠不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就西方经济学而言,知识体系抽象,数理模型较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文管类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由此带来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效果不佳。

1.2对基础理论型课程不够重视。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强调动手能力。在这种氛围中,很多学生过于重视实践技能,忽视了理论教学的必要性。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相对抽象,难于理解,表面上看实用性不强,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询问老师学这些理论有什么用?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缺乏社会经济实践。

按照本科院校文管类教学的要求,学生应该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动态,熟知社会经济现象。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之学生自身认识不到位,目前绝大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文管类学生很少关注社会经济现象,参与社会经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从客观上影响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和效果。

2.1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

按照现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文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情况,西方经济学课程有的设置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授课一个学期,有的是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合并在一起,在一个学期讲授。但不管是哪种形式,从西方经济学的学时分配来看,实践学时偏少,有的院校干脆把实践学时设置为零。在这种学时安排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只重视基础理论的讲解,忽视或忘记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2.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三本院校有一个共性的特征,就是办学时间短。在这种大背景下,任课教师普遍较为年轻,好多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向讲台上课,缺乏实践背景和教学经验。对西方经济学而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普遍采取“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格局,按照教材及备课内容从头讲到尾。加之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相对较多,对教学进度要求较高,很容易造成“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学生疲于应付,课堂缺乏活力,效果普遍比较差。

2.3教材选用存在问题。

目前,有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材选用及审核机制简单,甚至出现教材在网上随机选取的现象,教材质量差,内容体系不完善。另外,由于师资结构相对单一,教师普遍年轻,教学经验不足,在选取教材时存在经验主义,较多选取国内权威经典教材,此类教材的编写科学完整,理论讲解透彻,是很多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选取教材的不二选择。但这些教材未必适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因为这些教材理论内容讲解深度大,课后习题难度大,容易导致学生感觉接受吃力、理解难度大等,进而有厌学情绪,也容易给青年教师的备课及讲课过程带来压力。

2.4教学内容方面,理论与实际缺乏联系。

3.1合理整合课程学时分配。

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上课方式,不是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适宜把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学期讲授,教学内容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合理地取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学时设置比例,西方经济学就应该是理论讲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任何理论均来自于实践,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如此。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偏强在情理之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和自然科学比较起来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实践环节并不等同于在实验室做实验,或者走出校门做市场调研,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多层次、全方位地看待实践环节在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总之,首先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该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比例,并且提高要求,改变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就是纯理论的僵化定论。

3.2创新教学方法,敢于突破。

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顾讲,学生听不听无所谓,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西方经济学枯燥、抽象的形象。

3.2.1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与社会经济现象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根据多年的实践积累总结出来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任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各个理论模块的现实意义,平时多关注社会经济现象,积极搜集相关案例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像近期国际石油价格的十几连跌现象,房地产行业由火爆转入平静等热门经济话题,应该在课堂中引入,进行讨论研究。在讲到“边际效用”时,应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对人类来说,水比钻石重要,而价格差别那么大?在讲到“价格歧视”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苹果公司在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和售后服务内容等。总之,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无论讲解哪部分内容,首先应思考该理论可以解读哪些经济现象和典型案例,务必突出西方经济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2.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老师都采用满堂灌、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不合适。这种院校的学生可能学科基础差些,但普遍比较活跃,兴趣爱好也较为广泛,自我意识比较强。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向课堂要质量,即大胆翻转课堂。对于纯理论的易于理解基础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学,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合理分解学习目标,采取分组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课下搜集素材,总结学习心得。等讲解相关理论时,让学生分组或选学生代表进行讲解,阐述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最后由任课教师点评优缺点。顺便重新讲解那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展示任课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3.2.3结合学生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材。

没有任何一本教材适合于所有层次的学生,应该结合学生的层次和特点合理选取教材。西方经济学全面进入我国的大学课堂的时间也就是二十来年,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的探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此期间,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版社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层次差别较大,很多教材互相抄袭模仿,不成体系,选择教材要谨慎。笔者认为,对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言,应该尽可能选取自编教材,可能由于自身师资等因素,教材编写的质量比起那些权威经典教材存在差距,但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深度的把握上无疑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

3.2.4充分利用网络等辅助教学工具。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积极利用这些辅助教学手段。整合资源建立网络精品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更好地自主学习,延伸学习的空间。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新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建立西方经济学课程论坛、微信群、qq群、微博等。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沟通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也可以在网上解惑答疑,既增加了学习效果,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西方经济学的论文

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品的分配定义更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按劳分配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方式之一,它更加重视社会效率,然后兼顾公平,也是一种必然会使用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包含了许多方面,像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下面就分别说明要素之间的分配。

首先,以劳动力要素的分配来说。劳动力素质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类别之间的差距,一种是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另一种是社会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乡之间经济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对人力成本投入的不同,从而造成的劳动力素质差别。

而人力的投资主要体现在教育水平上。就我国目前来说,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机构与办学素质就存在一定的差别,另外,城市与农村在教育的普及率与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劳动力素质不高。在劳动力市场充足的情况下,市场对素质低的劳动力分配的结果表现在工资的不断降低上,而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薪资却不断提高,最终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个人之间由于人力资本累积投入的不同,导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由此,引发社会的矛盾。从效率的角度来说,这是市场经济分配的必然结果,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社会有责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缩减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其次,以土地要素分配来说。在西方很多国家,推行的是私有制,土地是属于个人所有的。而这与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我国,土地的一切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农民只拥有经营权。所以,农民并没有权利出售土地,因此无法从出售土地中赚取一定的收益,而且,农民在被征用的土地中也没有办法获得较为合理的补偿。据资料显示,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农民至少被剥夺了5000亿元,而在被征用的土地所带来的收益中,农民占有5%-10%的利益,企业却高达40%-50%。

土地是农民的根,一旦土地被征用,农民就等于失去了生活保障,沦为三无阶层。而在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上,由依据土地而衍生出的土地生产物,在市场需求弹性的变化下,并不能够使农民摆脱贫穷的状态,减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所以说,只是单纯的按照土地要素进行分配,结果只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将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形象的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在古典的政治经济学中,将生产与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认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扩大生产规模来引发进一步的消费。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则体现出另一种观点,即生产才是最终的目的,而消费是一种手段。一些学者在研究消费不足理论的时候,理论研究的前提是依赖于投资部门的水平是由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所决定。更进一步的说,消费需求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水平。

由此,有的学者就建议通过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与对外贸易,利用新产品对消费者的刺激心理,来扩大消费,从而扩大国家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力;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鼓励过度的节俭,而是应该通过适合的收入分配政策与产业组织来提高消费需求;还有的学者认为要扩大消费需求,应该合理的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从而促进投资的发展。在凯恩斯理论中,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归根于消费需求不足,并且进一步提出通过扩大投资与消费需求来促使经济复苏。在现代的西方国家中,也将扩大消费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内消费需求的提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和谐理念下,站在人类总体的福利上,却不能够只是一味考虑消费,而应该考虑消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经济的增长依赖于一定的`生产技术,而生产就要从自然界获取一定的资源,这势必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减少与环境的污染。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生产越多,消费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度更大,这样可能会引起人类整体福利的水平下降。

一旦经济活动违背来自然环境的规律与底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正如由于工业时代下,一方面,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加大,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从而带来一系列灾难。这就像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一种悖论。所以说,在和谐理念下,考虑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中,生产的目的可以是消费,但是相反的,消费的最终目的却不能够是生产。

(一)基本框架。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涉及到商品的两个主要属性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内容更加牢固,不仅包含着商品的价值属性等内容,还增添了许多和谐理念要素。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时,也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考虑生态环境、资源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与互利。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内涵。

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更加成熟,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一是,西方经济学体系发展运行更加的稳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变化,尽量地避免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物质生产的总量更加适中,不再是盲目扩大生产,而是保持生产的理性,并增加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确保商品价格围绕价值线进行合理的波动,保证价格的合理性。三是,西方经济学在融入和谐理念后,更有利于帮助人们认清社会发展的轨迹,尤其是在处理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

总的来说,在和谐理念下探究西方经济学体系,能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框架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体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和谐理念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借鉴西方经济学体系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与社会发展的水平,这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经济学论文【】

我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近几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进一步讲,就业形势的好坏,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一定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也是一定的,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不是很明显。

最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中国目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存在大量的大学、大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甚至毕业就失业的境况。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局部就业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因而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将视野放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就业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业这一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等。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他们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的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古典学派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普遍性。但换个角度理解失业的产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业问题正是竞争不充分所导致的结果,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因而以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胀。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上涨并存,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府要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两方面。名义工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交错调整工资所致,工资通常是由于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行情而调整。即使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隐性合同理论认为,雇员与雇主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之间会形成某种稳定收入的非正式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隐性合同导致失业的原因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因信息有限,决定了均衡合同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因而通常会解除工人。效率工资论则说明了雇主会主动付给员工高工资,以提高雇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跳槽和偷懒的机会成本同时吸引有能力及高技术人才。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则指出,内部人由于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致使工资调整主要取决于在职人员而不是失业者,于是,便可能出现非自愿性失业。因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就要干预工资合同,要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能够适时适度灵活调整。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反古典”学派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借鉴日本的经济模式及行政主导性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在保证企业自由用人和求职者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在保持企业活力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同时建立稳定就业,劳动力流动平缓、劳资合同和工资差距较小的劳动力模式。

(一)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启示及借鉴。

首先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和就业歧视问题,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不充分表现得很突出,市场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就业歧视随处可见。就业招聘中存在严重的歧视性条款,如户籍歧视、地域与方言歧视、学历歧视、性别和年龄歧视乃至身高、相貌等身体歧视、婚姻状况歧视、犯罪经历歧视、姓氏歧视等等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招聘中的一个正常现象。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展,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而必须加强透明化、公平化、法制化和市场化。

其次,为了规范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运用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同时要严格落实劳动用工合同制度,同时要鼓励企业履行现在流行的sa8000社会责任认证标准的相关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二)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启示及借鉴。

凯恩斯就业理论强调宏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干预和实行税收政策等来调节就业,是一种总量就业理论。它只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总就业量的变化、就业水平的高低,而不分析就业的结构。由于它只强调从增加有效需求来解决失业问题,忽视对劳动力供给方面的管理与改善;只强调投资总量的增加而忽视投资的就业效率和投资结构的优化。因此,中国在通过政府扩大投资规模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投资的就业效率,要尽可能投向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和领域。另外,政府应注意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制定有利于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计划和产业政策,把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因而当前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以就业为基础的经济政策,优化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启示及借鉴。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政府应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政策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第一,采取全方位人力资源开发措施,对劳动力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种形式的继续培训,使劳动者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第二,大力发展职业介绍机构,负责信息咨询、指导服务、就业介绍等方面工作,使企业和求职者实现信息对称;第三,减少户籍制度对劳动力的限制,增加劳动力的区际流动,帮助解决劳动力和企业进行地区迁移。

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建立完善就业教育制度,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对于农村学龄儿童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对劳动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及在岗培训指导等,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及时有效配置,消除结构性失业。鼓励引导劳动力在地区、行业间的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则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加强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特殊群体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相关信息的发布,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粘性工资论启示及借鉴。

新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工资粘性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自身运行不可避免的现象,仅靠劳动力市场调节是不可能解决的。政府可就全社会工资水平定期进行全国性的调查,并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本生活水平为基础,制定出基准工资水平以供各地区的企业参考,使得企业工资在合理区间浮动。另外,政府应控制非工资性人工成本的过快上升,以增强工资弹性,例如,股份制企业股利的发放等要按照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采取适当的股利发放政策,以及企业在年终发给职工的年终奖金等都要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因为股利和奖金都是企业非工资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放过多,有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都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就业。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启示及借鉴。

可以说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对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关于就业保证企业具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强人力资源部的建设,保证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招聘到合适的、合格的劳动力,同时求职者也能够自由灵活地选择适应自己的满意的工作岗位,从而充分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政府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制定人口政策,一方面调整教育结构等来控制和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另一方面,国家给与市场活动进行宏观引导,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来建立新型的劳动就业体制服务。

总之,西方的就业理论对我国寻求解决就业矛盾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国还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不仅依赖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总量增长,扩大劳动力的有效需求,还要有市场调控体制改善的制度保证,两者面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参考文献:

[1]肖静。西方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就业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6,(11).

[2]刘加强。缓解西部地区城乡就业矛盾对策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罗恩立,孙定东。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进程剖析与借鉴[j].经济学与经济管理,2003,(2).

[4]谭运进。西方就业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商业时代,2005,(12).

[5]韩志萍。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0,(11).

[6]伍希。借鉴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4).

[7]杨宜勇。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8]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学好这门课程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结合亲身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财经类、管理类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接触的最早的专业基础课,它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跟高中课程比较,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一大转折点,其理论性强,专业程度高,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经济理论和大量的经济模型的大学新生,学生们普遍都产生了畏惧心理,都有抵触情绪。那么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广大教师的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由于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上形成的,比如,序数效用论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就给出了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假定等,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借助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析经济现象,应用数学分析工具来经济学论题是很常用的方法。西方经济学在消费者行为、生产理论、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就业失业、货币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理论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鉴于西方经济学特殊的课程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困难。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求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转换自己的角色,从高中的灌输式教学转换为自我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探索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笔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且担任过四年班主任,经过与学生接触,发现我院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普遍有以下特点:

1、数学基础薄弱。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学生普遍具有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由于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我院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该课程一般是大一下学期开设,其他专业是大二上学期开始开设。而学生大一的时候仅仅学了高等数学,概率和统计还没接触,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普遍不愿进行定性分析,一看到需要相关的数学知识,从心理上就产生了畏惧。

2、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我院学生对老师授课课程中关于经济学家的逸闻趣事很感兴趣,而一旦讲到图形、表格、函数公式推导等内容时则表现得较迷茫。经济学分析中的实证分析方法需要用到数学思想,理性成分相对较多。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笔者在第一次课的时候会提出学习三步骤的要求: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习题。但是在后面的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并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在学习上非常被动,没有预习的同学上课大多都听不懂,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个系统性的课程,其理论连贯性很强,最终会产生恶性循环,一学期下来都听不懂;有些即使暂时听懂,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过后不久就会忘记;有些看着懂,但是自己不去做题,不去琢磨,就会出现“眼高手底”的现象。

针对以上我院学生特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定位要清晰,目标要明确。进入课程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西方经济学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社会需要来培养人才,即社会需要什么人才,要求有什么知识结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对理论体系把握清楚,重点掌握,西方经济学成为很多学校考研的必考科目,因此要求学生学完后能达到考硕士研究生没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跟老师思路走,课后复习思考三步骤。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一节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讲解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以及如何才能学好微观经济学,该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从思想上端正自己的态度,引起足够的重视。从笔者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们通过第一次课后,基本上都能认识到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的重要性,也表示要学好这么课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下足够的功夫,有信心学好西方经济学。

2、掌握方法,事半功倍。笔者多年来讲授西方经济学,与学生接触较多,学生普遍反映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图表模型多,学习起来抽象,枯燥乏味。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要掌握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

摘要:准确定位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位置和功能,需要把握好以下问题:要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分清西方经济学和当年马克思批判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关系,鼓励对西方经济学进行创新性研究,有分析地加以利用;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在教学和研究中的指导作用,理解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创新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来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认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互补性。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马克思。

近两年来,我国报刊上讨论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现代)经济学的位置、功能的文章很多,其中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有些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分析这些不同看法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我们正处于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一方面社会基础在变,而且变得相当快。另一方面,虽然上层建筑相应地也在变,但变的速度比较慢。因此,就出现了差距和矛盾,自然就形成各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准确定位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位置和功能,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现在大家讲的西方经济学和当年马克思批判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虽然有继承关系,但内容却发生了很多变化。过去,我们认为西方经济学只是为资产阶级私有制辩护的庸俗经济学。然而,在西方经济学里却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西方经济学者看来是毋须讨论的既定前提,尽管这种观点存在着问题,但在他们现在的书中所研究的重点早已不是这个问题了。西方经济学现在也讲“制度”,但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生产关系总和制度,而是选择资源配置方式的机制体系,即西方经济学认为的最有效的经济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这里讲的制度已具有了另外一种涵义。20世纪以来,在西方国家也出现了新制度经济学,其侧重用交易费用的观点分析问题,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作为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关系研究的一个补充。

(二)应鼓励对西方经济学进行创新性研究并有分析地加以利用。田国强在2005年《经济研究》第2期发表文章指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有作用(事实上,二战后西方xxx都曾先后利用过西方经济思想,如货币主义、供应学派的思想等)。由于我们在改革经济体制方面已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国也可有分析地利用西方经济学分析研究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方法。事实上,我国在很多方面(主要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措施方面)已经有分析地加以利用了。如,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划分方法,把经济问题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在宏观方面,我们也在利用西方惯用的调控手段,尽管在调控的具体措施方面有所差别,但基本方法大体类似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另外,中国不少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都喜欢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问题,说明西方经济学有吸引人的地方。如,有人就说西方经济学比较具体实用,不是脱离现实讲空道理。为此,我们应鼓励对西方经济学进行创新性研究,并敢于将研究的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

(三)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不宜采取片面的强制措施来扶一个压一个,而应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目前,西方经济学在我国传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快,但应该承认西方经济学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许多中青年似乎更热衷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体系。现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中国真正懂得政治经济学又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太少,评论起来往往不是偏于这一方,就是偏于那一方,很少能做出全面中肯的科学评价,有时甚至还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如,有人把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绝对对立起来加以批判,这显然有些过于偏执。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其中确有某些对立的成分,但由于它们研究资本主义是从不同侧面(前者是从资本主义资源配置,后者是从经济利益关系)研究的,从这个角度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因此,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不宜采取片面的强制措施来扶一个压一个,那样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正确的态度是认真抓好对这两门科学的研究,脚踏实地运用这两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它们包含有真理的成分,或部分是真理,就没有必要害怕它,而且要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二、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在教学和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一)首先要理解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以前,在实践中究竟应怎样理解及如何贯彻马克思主义精神方面,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因此,我们要从与时俱进的角度弄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运用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时曾提出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往往与当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但现在仍然可指导我们的行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今天仍带有普遍指导意义,但需要用新的实践来丰富和发展它。否则,只是干巴巴地把原有几条结论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很难真正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过去阶级矛盾尖锐的条件下,马克思很强调阶级斗争。然而,今天在对立阶级已基本消灭的情况下,如再强调阶级斗争为纲恐怕就脱离实际了。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体制和政策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但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经济学原本只包括资本主义部分(资本论)。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实际上,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经济学原本只包括资本主义部分(资本论)。列宁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观点时指出,在马克思时代世界上还没有出现社会主义。既然在马克思的时代并不存在社会主义,当然也不可能撰写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的政治经济学建立是在xxx主持下由原苏联一批院士编写开始的。然而,由于它没有、事实也不可能科学地反映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臆想的结果。因此,此书出版的寿命不过十年左右。我国是从学习原苏联开始学习社会主义的,受原苏联教科书的影响非常深,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中国才开始编写包括以中国经验为主的社会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完全摆脱原苏联教科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逐步对原苏联教科书影响的内容和框架有所突破,但很难说现在编写的教科书已是不折不扣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因此,现在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应把上述这两部分区分开看待。不能一说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它的社会主义部分就认定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

2.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创新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由于有马克思的原创著作存在,人们一般不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产生歧义,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当年马克思在英国生活时的那些情况和特点,阶级矛盾也并不像《资本论》中描写的那样尖锐,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出现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中描写的那样奄奄一息状态。马克思从当时的形势出发,考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终将引发社会革命的论述是科学的,同时他也察觉到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出现了调节和缓解矛盾的内在机制。然而,他来不及就这些新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原来有些结论就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和研究了。为坚持马克思主义认真求实的研究精神,我们不应戴上先入为主的眼镜,而要认真地、也实事求是地揭示资本主义矛盾发展变化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找出它在将来必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代替的历史趋势。要避免不顾客观事实,把马克思在那个时代得出的某个或某几个结论一成不变地生搬硬套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头上。

3.要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来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著作很难说哪一本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有很多版本在不同程度上含有某些马克思主义因素或马克思主义科学成份,但作为成体系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来说,也不可能是完全符合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精神的。理由是直到今天为止世界上还没出现一个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至于西北欧一些被认为是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种种原因看法分歧很大,这里暂搁置不论)。理论是现实生活的本质反映,当现实生活本身还没发展到成熟或定型的条件下,又怎么可能出现一本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呢?可见,硬要拿出一本科学地反映成熟社会主义本质的著作来,这种要求未免有点过于超前。即使马克思生活在现在,恐怕也难于满足这种要求。客观存在决定人们思想意识,人们是无法改变这条规律的。现在有些人企图把西方经济学引进来,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合并起来,先讲商品、货币、资本,再分别讲两种制度本身,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出新的矛盾。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试图把二者合成一体,自然会出现前后矛盾的问题。现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不如西方经济学受学生欢迎有多种原因,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不成熟是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当前较为现实的办法是仍要遵循过去传统的理解,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虽然社会主义社会已基本消灭了敌对阶级,似乎已不再需要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了,但社会上的体脑差别、城乡及工农的差别却依然存在,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也存在。也就是说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的矛盾依然存在,这种差别不仅反映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上。对此如果认识清楚、处理得当就会给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反之,如果认识和处理不当,则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可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着眼点放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教学中可以起互补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可以互补的。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互补性,对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才意义重大。从一方面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也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尤其在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都处在快速变化中,人际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变动迅速而且复杂。认真加以研究并妥善处理这些关系,对缓解矛盾、协调利益关系,对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然而,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生产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全部内容,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在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推进生产技术创新与生产组织的升级。当前世界上居于主流地位的经济运行机制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着眼点是探索社会经济关系的矛盾,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寻找理论基础,它可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趋势。然而,它并不以研究如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核心。在社会主义经济处于发展和转型期的中国,很难不研究优化资源配置问题。而这个问题恰恰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重点。可见,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已形成了“自然的分工”,这并不是偶然的和人为的撮合,而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原因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经过比较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即公认的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体系。西方国家二、三百年前就已实行了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他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体系的研究自然也就有了较多的历史积累。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比我们成熟。为了我们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没有理由对西方经济学不重视。至于西方经济学在西方也确实有不同的评价和补充,但这不应成为我们对它采取排斥态度的理由。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已有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不可避免地也会不断暴露出自身的不完善和局限性,社会上和学术界也就自然会出现一些批评性和补充性的意见,甚至形成不同的流派。这些都可以视为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科学发展的常态,不足为奇。上面列举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可以互相补充的一些理由,并没有全面分析这两个学科的其他关系,包括互相矛盾的内容。只要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互补的看法能够成立,那么,在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这两门课程的并列就是顺理成章的。为培养全面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建设人才,我们不能采取封闭的态度,简单地扶持一个、排斥一个,而应把它们都放在各自恰当的位置上,都给予足够的重视。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理论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教科书中存在大量的概念、定理、模型以及计算,为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教学中应不断充实内容,并采用时事新闻(典型案例)、课堂讨论、对比分析、教师评价结合学生互评等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新闻案例;课堂讨论;成绩评定。

《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它既偏重抽象理论分析又与当前社会实践密切相联,教材中有大量的概念、定理、模型以及计算。该课程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经济理论素养,增强其发现、分析和解决未来工作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新问题、新模式、新挑战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实行多年的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已渐渐无法满足市场对学生经济能力运用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充实新内容,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1.教学手段简单乏味。今天的大学经济学教师在当初接受经济学知识传授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宣讲和灌输理论知识,并用板书进行公式和模型的推导,因此比较习惯这种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手段。在自己成为大学老师后,也倾向于自己讲课,由学生自主记笔记这种单向的知识传授方法,学生的思考时间主要在课后,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较少。这种较为单一和乏味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效果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不太适合当前90后大学生性格活跃、思维发散的个性。如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的话,课后再不复习,课堂上灌输的知识基本上不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2.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相脱节。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规律与政府干预手段,与国内的客观实际有相当程度的脱节。以国内广泛采用的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为例,虽然高鸿业教授在每一章的结尾部分都对本章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评述,但书上讲涉及到的例子和大多数定理描述的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经济现象。这和我国的实际国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学生感觉用课本上所描绘的经济运行模式和理论来对照我国的实际经济,并不完全合适,以至于产生许多困惑,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考核方式单一片面。西方经济学一般属于考试课,其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主要是期末卷面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通常是期末卷面成绩占80%而平时成绩占20%,期末卷面成绩明显比重过大。考核方式单一片面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平时学习不上心,仅依靠期末熬夜突击复习来应对。西方经济学的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笔试的形式,有标准化的试卷,至少三种以上题型,都有标准答案,真正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不多见。这也使部分学生产生应试心理,在考前短时间死记硬背,不能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点,甚至助长了抄袭舞弊的不端行为。同时老师为避免出现大面积不及格现象引发教学矛盾,对平时考核流于宽松,致使部分学生不认真对待平时课堂互动、作业汇报和课堂出勤,最终分数也无法反应学习效果。

1.灵活运用多种鲜活的教学方式方法。

西方经济学试题

1、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答:具体条件如下:。

1。超多的买者,卖者。

2。商品具有同一性:同质的,无差别的。

3。厂家可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4。没有市场歧视。

5。信息完全充分(交易成本为零)。

6。资源自由流动(自由缔约)。

2、论述需求规律的含义及其特例。

答(1)需求规律的含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需求量随着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满足需求规律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特例:1)炫耀性商品,古董,珠宝等;2)投机性商品,股票等;3)吉芬物品。

3、外部影响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政府应采取那些措施矫正市场失灵?

答:(1)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外部性的作用能够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福利经济学认为,如果外部经济效果不能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抵消,那么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到达,从而也不能到达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2)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在很多条件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到达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失灵的几种状况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非对称信息。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这两种状况,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所以外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3)政府应采取的矫正市场失灵的措施:。

1)课税与补贴使外部性效果的产生者自行负担其外部成本或享有外部利益;。

2)合并重组企业,使外在性问题内在化;。

3)赋予财产权,对能排他的公共品赋予财产权,对享用者收费,要破坏者配偿,削减外部性,提高经济效率。

4)政府直接管制,如污染的管制。

4、当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ed=1,ed1,ed1时,价格变动对生产者的收益有何影响。

答: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同生产者的收益关系如下:。

当ed=1时,即需求单位弹性时,生产者的收益与价格没有关系。

例如:生产者为提高收益,对缺乏弹性的产品,能够采用提价的方法;对富有弹性的产品,能够采用降价的方法。

5、试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答: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给定和生产的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状况下,连续增加某种可变投入使其边际产量增加到某一点,超过该点后,增加可变投入会使其边际产量减少。技术给定和生产的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在既定的土地上不断增加劳动投入所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减的例子,经常作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例证。

2)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这意味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依靠农村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但我国农业人口太多,守着极其有限的耕地,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超多农村剩余劳力不能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就不可能富裕起来。所以农村剩余劳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农村剩余劳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农村剩余劳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剩余劳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率,会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提高全民素质,有利于农业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经济学课件

说到货币,大家想到的无外就是钱了,货币在哪个行业最多呢?当然是银行业,银行既要吸收存款,又要放出贷款,当然,这里主要说的是商业银行,当然,由于商业银行是唯利是图的,所以这里货币政策的主体一定需要具备管理商业银行的能力,而管理商业银行的银行我们称之为央行,在美国是美联储,在中国是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宏观经济上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其不至于过多,也不至于过少,从而维持经济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因此所谓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因此判别货币政策的依据首先是通过主体判断,政策主体必须是央行。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最关注的就是商业利润,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后放出贷款,再通过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额利率盈利,打一个比方,如果存款利率为3%,那么贷款利率为6%,则商业银行就可以获得3%的利息差了,如果商业银行贷款100元出去,则商业利润为3元,如果商业银行贷款100万出去,则商业利润为3万元,因此,理论上,如果需要商业利润达到最大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钱全都贷出去,但是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不可能这么做,因为总会有人来他这里取钱,所以为了规避这种事情,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要存一笔钱作为准备金在它那里,我们把这笔钱就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如果商业银行有100元,法定存款准备金有3元,那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为3%,这个时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最大贷款额度仅为97元,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则商业银行的最大贷款额度仅为94元,所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最大贷款额度,阻碍了资金流入市场,是一个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再贴现率。

企业往往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需要开信用票据,即为汇票,如果按时兑换汇票,那么企业就可以按时得到资金,但如果企业需要提前向商业银行兑换汇票,商业银行就需要拿出自己的资金出来贴给企业,这个行为叫贴现,当然,商业银行唯利是图,必然会收一笔费用,假如贴现金额为100元,商业银行向企业收取的'贴现费用为4元,则贴现率为4%,如果商业银行无钱可贴,其便需要找央行要钱,央行把自己的资金拿出来兑换商业银行的汇票,此行为称之为再贴现,当然,央行也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果再贴现金额为100元,央行向商业银行收取2元,则再贴现率为2%,当再贴现率上涨为4%,意味着央行在再贴现时要多收商业银行的钱,商业银行只能将这种压力转嫁给企业身上,因此贴现率也会水涨船高,而这将直接提高到企业的贴现成本,因此提高再贴现率将提高企业贴现成本,阻碍了资金流入市场,是一个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4.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可以在政府的授意下买卖国家债券,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市场当中钱太多了,央行可以抛售国债,从而讲货币回笼到央行中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当经济萧条的时候,央行可以收购国债,把货币吐回到市场中来,从而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抛售国债是一个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5.利率。

利率是一个衡量当前货币供求关系的指标,如果当前货币供应量少,供不应求,则利率提高,如果当前货币供应量供过于求,则利率下降。

央行提高贴现率将引起:

a利率降低和货币供给量减少b利率提高和货币供给量减少。

c利率降低和货币供给量增加d利率提高和货币供给量增加。

【答案】:b。

解析:提高贴现率,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企业的贴现成本会加大,所以从央行的政策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入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同时,由于货币显得供不应求,利率自然会提高,故本题答案为b。

西方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一般来说,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b)。

a.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水平线d.垂线。

2.在下列情况下,乘数最大的是(b)。

a.封闭型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6。

b.封闭型国家的边际储蓄倾向是0.3。

c.开放型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是0.8,边际进口倾向是0.2。

d.开放型国家的边际储蓄倾向是0.3,边际进口倾向是0.2。

3.三部门均衡的条件是(b)。

a.i=sb.i+g=s+t。

c.i+g+x=s+t+md.ad=as。

4.“滞胀”理论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即:(b)。

a.一条垂直于横轴的菲利普斯曲线。

b.一条长期存在的斜率为正的直线。

c.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不断外移。

d.一条不规则曲线。

5.两部门均衡的条件是(a)。

a.i=sb.i+g=s+t。

c.i+g+x=s+t+md.ad=as。

6.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短期均衡中,总需求减少会引起(d)。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7.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a)。

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c.水平的直线。

d.与横轴垂直的线。

8.要实施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有(c)。

a.卖出国债b.提高准备金率。

c.降低再贴现率d.减少货币供应。

9.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是(b)。

a.正相关b.负相关。

c.无关d.不能确定。

10.消费和投资的增加(c)。

a.国民收入减少。

b.国民经济总财富量减少。

c.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增加。

d.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不变。

11.在总需求不变时,短期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a)。

a.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c.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12.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c)。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13.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而使物价并没有上升,此时(d)。

a.不存在通货膨胀。

b.存在着温和的通货膨胀。

c.存在着恶性通货膨胀。

d.存在着隐蔽的通货膨胀。

14.根据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当总需求不变时,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会引起(c)。

a.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b.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不变。

c.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d.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水平下降。

15.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编制的原则(d)。

a.平衡预算b.净出口。

c.国际贸易原理d.复式记帐原理。

16.当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时(d)。

a.总需求增加对产出无影响。

b.总供给增加对价格产生抬升作用。

c.总供给减少对价格产生抬升作用。

d.总需求增加将提高产出,而对价格影响很少。

17.物价水平上升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表示为(a)。

a.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b.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c.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d.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18.某人正在等待着某项工作,这种情况可归类于(b)。

a.就业b.失业。

c.非劳动力d.就业不足。

19.已知国民消费函数为c=80+0.8y,如果消费增加100亿元,则国民收入(c)。

a.增加100亿元b.减少500亿元。

c.增加500亿元d.减少100亿元。

20.政府实行出口补贴,会使总供给曲线(c)。

a.不动b.上移。

c.下移d.转动。

二、多项选择题(共5道试题,共20分。)。

1.下列因素中可能造成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有(abc)。

a.过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b.过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c.消费习惯突然的改变。

d.农业的歉收。

e.劳动生产率的突然降低。

2.下列关于短期总供给曲线命题正确的有(ace)。

a.短期总供给曲线就是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b.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c.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是同方向变化的。

d.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越大。

e.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越大,一定的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量越小。

3.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abcde)。

a.需求的过度增长b.工资的大幅度上升。

c.利润的大幅提升d.经济部门发展失衡。

e.个别关键性商品供求比例失调。

4.中央银行具有的职能是(abde)。

a.制定货币政策b.发行货币c.为政府创造利润。

d.调控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

e.代理政府发行或购买政府债券。

5.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ad)。

a.增加政府支出b.减少政府支出。

c.增加税收d.减少税收e.调节货币供给。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a.错误。

b.正确。

a.错误。

b.正确。

3.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平衡预算乘数为1。b。

a.错误。

b.正确。

4.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息率的提高。b。

a.错误。

b.正确。

5.摩擦性失业与劳动力供求状态相关,与市场制度本身无关。a。

a.错误。

b.正确。

6.汇率在我国使用直接标价法,美国使用间接标价法。b。

a.错误。

b.正确。

7.只要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就一定成倍的增加,这就是乘数理论所揭示的一般原理。a。

a.错误。

b.正确。

8.均衡的国民收入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a。

a.错误。

b.正确。

9.自然失业率是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失业率。b。

a.错误。

b.正确。

10.利率越低,用于投机的货币则越少。a。

a.错误。

b.正确。

四、概念连线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1.基础货币:(c)。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2.派生存款:(b)。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3.自然失业率:(e)。

a.是指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

b.是指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产生的失业。

c.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d.是指因劳动力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

e.是指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形成的失业率。

4.储蓄函数:(d)。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5.消费函数:(a)。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6.均衡国民收入:(c)。

a.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b.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c.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d.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e.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7.总供给曲线:(d)。

a.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

d.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e.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8.边际消费倾向:(c)。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

9.存款乘数:(a)。

a.是指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

b.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

c.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d.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10.货币供给:(b)。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更多相关内容浏览】。

2.经济管理专业介绍。

3.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

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

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方向。

6.中国大学经济学学科专业排行榜(最新)。

西方经济学课件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其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加之我们的学生在中学根本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对经济学的许多名词术语根本不了解,学好西方经济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贯彻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要系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研究、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作者:魏满涛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大学刊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23)分类号:g64关键词:创新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答案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其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加之我们的学生在中学根本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对经济学的许多名词术语根本不了解,学好西方经济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贯彻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要系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研究、分析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作者:魏满涛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大学刊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4关键词:创新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方经济学课件

这一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起初我对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真的一无所知。以前的学习都是反复的上几门应试的课程,上了大学,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一下子全变了。虽然当初填志愿时我首选了现在的这个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什么、主要学习什么、主要将会接触哪些课程、哪些知识都不曾深涉深知,有点懵懵懂懂地闯进了这个专业。所以,开学至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而进行的,每一门课程也都是从开学的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习目的'与方向到渐渐了解,知道了一些知识、一些原理,渐渐明白学习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渐渐学到一些学习每门课所需的一些方法和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让我更有感触。

从第一节课,老师您对我们进行洗脑开始,我们接触、认识了这门课程,我们从您那里了解了该如何去学这门课,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等一系列开启我们进入这门课学习大门的关键。

对这门课的学习,您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学着做一个理性的人。

西方经济学答案

一、单项选取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贴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

a。既定资源的配置b。资源总量的决定c。如何实现充分就业d。国民收入的决定。

2。完全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形状是()。

a。垂直的b。水平的c。向右上方倾斜d。向右下方倾斜。

3。短期成本的“短期”是指()。

a。3年以内b。5年以内c。10年以内d。厂商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期。

4。成本递增的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a。水平b。向右上方倾斜c。向右下方倾斜d。垂直。

5。垄断厂商在短期均衡时()。

a。必须不能获得超额利润b。必须获得超额利润。

c。必须不会处于亏损状态d。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也可能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也可能亏损。

6。人们在消费公共物品时()。

a。务必付费购买b。能够免费消费c。务必排队进行消费d。务必凭票消费。

7。根据科斯定理,纠正外部经济影响的政策有()。

a。征税b。明晰产权c。收取污染费用d。补贴。

8。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点是()。

a。等产量曲线的最高点b。等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c。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d。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

9。厂商的利润等于()。

10。投资乘数在哪种状况下较大?()。

a。边际消费倾向较大b。边际储蓄倾向较大c。边际消费倾向较小d。通货膨胀率较高。

11。假设某国目前的均衡国民收入为5500亿元,若政府要把国民收入提高到60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9的状况下,应增加的支出数量是()。

a。50亿元b。500亿元c。450亿元d。550亿元。

12。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果经济处于is曲线左下方,那么()。

a。投资等于储蓄b。投资小于储蓄c。投资大于储蓄d。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13。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起因有()。

a。石油冲击b。行业工会要求加薪c。货币供给过多d。垄断定价。

1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中对整个经济影响程度最大的是()。

a。公开市场业务b。调整再贴现率c。调整法定准备金率d。道义劝说。

15。政府执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最常使用的手段是()。

a。调整税率b。改变转移支付c。改变政府购买水平d。增加农产品补贴。

16。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总需求管理政策()。

a。在短期内有效,在长期内可能无效b。在短期内和长期内都有效。

c。在短期内无效,在长期内可能有效d。在短期内和长期内都无效。

17。总需求曲线的一般形状是()。

a。向右下方倾斜b。向右上方倾斜c。垂直d。水平。

18。假设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垂直,若增加10%的名义货币供给,将()。

a。对物价水平没有影响b。实际利率水平提高10%。

c。物价水平增加10%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10%。

19。国民收入是()。

a。国内生产总值减资本折旧b。国内生产净值减间接税。

c。一个国家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d。个人从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收入。

20。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

a。20亿元b。60亿元c。180亿元d。200亿元。

二、多项选取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贴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资源配置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

a。生产什么b。如何生产c。为谁生产d。国际收支e。通货膨胀。

22。当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时(。

a。消费者在既定收入和商品价格下得到了最大满足。

b。消费者能够透过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来最大化效用。

c。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d。消费者能够透过改变商品组合而使效用增加。

e。消费者不能够透过改变商品组合而使效用增加。

23。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有(。

a。市场上有超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b。产品是无差异的c。产品是有差异的。

d。消费者和厂商都具有完全信息e。长期内厂商能够自由进入或退出该市场。

24。引起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有(。

a。自然的灾祸b。技术进步c。人为的灾祸d。工资率变化e。进口商品价格变化。

25。一般来说,在温和型通货膨胀下可能受害的群体有(。

a。白领b。以利润为收入者c。公务员d。食利者e。靠退休金生活者。

西方经济学课件

160.短期总成本曲线是一条从固定成本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61.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162.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个相交点被称为收支相抵点。

163.在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前,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而在相交之后,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在相交时,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

164.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个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

165.在停止营业点上,价格只能弥补平均可变成本,这时所损失的是平均固定成。

166.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把各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包在其中,因此又称为包络曲线或计划曲线。

167.一般可以根据长期平均成本变动的情况把不同的行业分为三种情况:成本不变、成本递增、成本递减。

168.成本不变的行业是指这种行业中各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不受整个行业产量变化的影响。

169.各个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要随整个行业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这种行业被称为成本递增的行业。

170.各个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要随整个行业产量的增加而减少,这种行业被称为成本递减的行业。

171.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172.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173.在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前,长期边际成本小于长期平均成本;而在相交之后,长期边际成本大于长期平均成本。

174.收益可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175.收益中既包括了成本,又包括了利润。

176.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177.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垄断与竞争程度。

178.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有: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行业的进入限制、产品差别。

179.市场集中程度指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来表示。

180.一般用四家集中率、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或hhi两个标准来判断一个市场的集中程度。

181.假设某一市场的销售额为1000亿元,在该市场上最大的四家企业的销售额分别为200亿元、160亿元、140亿元和100亿元,则该市场上的四家集中率为60%。

182.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是计算某一市场上50家最大企业每家企业市场占有份额的平方之和,这一指数越大,表示市场集中程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

183.行业的进入限制来自自然原因与立法原因。

184.引起行业进入限制的自然原因指资源控制与规模经济。

185.引起行业进入限制的立法限制主要采取的形式是特许经营、许可证制度、专利制。

186.产品差别是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包装等方面的差别。

187.根据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行业的进入限制和产品差别,可以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四种类型。

188.垄断竞争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相同之处是市场集中率低,而且无进入限制,但关键差别是完全竞争产品无差别,而垄断产品有差别。

189.形成寡头市场的关键是规模经济。

190.形成垄断的关键条件是进入限制。

19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整个行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对个别企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价格出发的平行线。

192.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而在其他市场上,一般是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

193.对个别企业来说,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与价格才相等。

194.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ar=ac。

19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中企业无法实现超额利润,只要获得正常利润就是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196.垄断市场上的企业数量是一家。

197.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它按照自己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而不像完全竞争企业那样是价格的接受者(追随者),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

198.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家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出发的平行线,而在垄断市场上,一家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99.垄断市场上的企业在短期内难以完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要素,可能出现供大于求、供小于求或供求相等的情况。_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会有亏损;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会有超额利润;在供求相等时,会有正常利润。

200.在垄断市场的长期中,垄断企业可以通过调节产量与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201.垄断市场上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

202.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确定相同的价格,这种定价策略称为单一定价。

203.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定价策略称为歧视定价。

204.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

205.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对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

西方经济学课件

西方经济学属于纯理论性的学科,它所包括的知识也基本上是比较模式化的,也就是说相对于政治经济学它联系实际的东西比较少,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地方主要是宏观部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等章节。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下面万学海文辅导专家为经济学考生具体谈几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

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复习时万学海文建议考生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政策含义。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

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这属于基础题是给分的题目,所以不能丢分。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

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

因为西方经济学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政策主张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很可能会出题让你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所以在学习中,考生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看到一个学派的因素分析时,要回想一下其他哪个学派也在这一领域有分析,异同点在哪里。比如,消费理论就包括凯恩斯、弗里德曼、莫迪利亚尼等,货币需求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说、货币交易说、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等,厂商理论中包括四种厂商类型,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曲线、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效率的比较等。从而可以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考生也要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偏向,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也都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总结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系统掌握它的过程。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复习和考试一般应该注意:

1.准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灵活的运用。

一些基本概念不是死记硬背能解决的,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并且不能求大概。在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基本概念来串联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比如说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需求的弹性和需求曲线的斜率也不相同,但很多人可能会混淆,因而理解概念背后的经济学涵义是必要的。再如,从需求量变动就应该能想到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从需求弹性就要能分析不同需求弹性对厂商受益的影响。不仅是这样,还要能将这个专业所要考的课程能联系起来,如由需求曲线的变动和供给曲线的变动能分析利率决定理论,等等。因而只有通过比较和联想才能真正地学好西方经济学并能在其他课程中灵活运用,以减轻学习的负担。

2.要对整个知识框架进行掌握。

对于这一点来说,就是要在脑海中随时可以浮现出这门课程的全貌,而不是支零破碎的,或者很多知识只有当别人提醒时才能回忆起来。把握好整个知识的逻辑结构就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和盲点。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对于微观经济学,应该知道整个内容就是论证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这就是一般均衡理论的直接目的,而一般均衡就需要各个市场的均衡。从而微观经济学就花大力气论证了产品市场的均衡和要素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均衡价格理论,而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则从两个方面分别推导了均衡价格理论中涉及到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这样整个微观经济学的框架就可以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我们具体的工作就是补充“肉”了。

同时对整个知识框架的把握还有利于比较分析不同的内容。只要知道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整个结构中的作用,就能比较对应来掌握这两部分,消费者行为理论从理性人假说出发(消费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运用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序数效用论)来推导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而生产者行为理论也是从理性人假说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运用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来推导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这样还可以比较等产量线和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比较理解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和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等等。

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其逻辑结构相对比较容易,整个内容就是论证国民收入的决定。因而从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只涉及一个市场即产品市场来扩张到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来决定国民收入,而ad—as模型则是在is—lm模型中加入第三个市场劳动力市场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则是将经济从封闭扩展为开放经济。经济增长理论则是从动态来考察均衡国民收入的实现。

3.掌握经济学(包括其他课程)中的一个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以及由此得到的最大化原则和实现最大化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一条件。

这对于任何处于完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主体都是适用的,因为这样可以比较清晰的理解概念和理论,同时有助于加深印象,也有助于思维的表达。这一点在经济类学科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同时在考试中也应该尽量采用图表来分析问题。

4.在考试中应该尽量使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因为语言表达往往能给人一种能反映其思想和知识的印象,使用规范的语言可以体现你的经济学功底。

此外,还有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1.考试三个小时,题目不满十道。如果你一个小时至1.5个小时就做完题闲在那里,那你肯定有问题,能拿50分也是很不错了。这门学科有点像政治,要大段大段的背诵,差不多2.5个小时完成。

2.能配图说明的尽量要用图。

3.最近几年,有些福利经济学的内容上了卷子,这时就要把几本书上关于这些专题的东西好好整理一下,还是背诵,一般不会出特前卫的试题。

4.有空可以再看看复旦黄亚均的《微观经济学》,补充一些趣味小尝试,如博奕论(热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