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读后感 >正文

答谢中书书的读后感大全(19篇)

读后感是一种思考和表达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读的内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相信对大家的写作会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读后感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景抒情。那么,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答谢中书书读后感800字,希望你喜欢。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及作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读六朝文字,最能领略古人文字华美之妙。如这篇《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晚年幽栖山林时写给谢中书的一纸短札。全文仅68个字,用简洁的语言,以山川之昏晓、四时之变化,描摹出南方水木之清华,杂以骈俪之句,文辞清新隽永,语言精练生动,写景寄情,神气飞越,音调铿锵,节奏鲜明,兼有诗的冥想、画的色彩和音乐的节奏,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令人吟咏再三,爱不释手。

近人钱钟书说:“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此种境界,晋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世说新语》记:“桓子野每至山水佳处,辙乎奈何?”这样的观感出现在魏晋时代,并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时人将其精神寄托于对山水的纵情游赏,深入山水,寄情登览,成为一时文人的风尚。

《世说新语》载王子敬云:“在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忘怀。”魏晋文人,引山水为知己,并以其审美的眼光、富艳的才华,精致地描绘出自然山水异常生动新鲜的状貌,于是山水诗与山水小品乃大行其道。其中一些尺牍小品,描写山水声色之美,用骈句以壮其“势”,用散句以畅其“气”,骈散兼备,气势生动。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尺牍小品,能够“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讲求对偶,追求声色,简淡清新,文风隽永,可以和谢康乐的山水诗媲美。

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好读书,喜道术,爱山水。梁时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遇有朝廷大事,经常向其咨询,时人号为“山中宰相”。齐高帝曾写信问他:“山中何所有?”他写诗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溢于言表。

凡一篇作品能够流传久远,必有其“过人之处”。清人所著《论文偶记》论文字之精妙,曾下一断语云:“文章到精妙处,便一字不可移易。”陶公此篇短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也是无一字不精妙,无一句不用奇。全文用对照法,将“高峰”与“清流”相对,将五色的石壁与四时的林竹相对,将“晓雾”与“夕日”、“猿鸟”与“沉鳞”相对,无一字一语不曲折。文字虽不奢华,却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于一气行走之中,时时提起,使山水之间的一股空灵之气、声色之美跳脱而出,有声可寻,扑面而来,爽人眼目,称得上是写山水景致的圣手。

古人小品文字一首一尾,往往最堪玩味。本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感慨始。煞尾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收束全篇,以感慨终。看似不经意而为之,却定然是惨淡经营、精心雕琢所得。想陶公游罢山水、写罢此文之时,也要像我等这般掷笔叹一声:文字岂可废雕琢?至于是清雕还是浊雕,巧雕抑或拙雕,就看作者的本事与造化了。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读后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

(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读后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答谢中书书读后感

《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读后感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3、班级交流。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读后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1.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作者小传】。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划灰中学书,读书万余卷,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即引为诸王侍读,官奉朝请。后隐居于句容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讨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谥贞白先生。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题解]。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读后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译文。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赏析。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学生自读。结合文*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c、照以海滨之月。d、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六、板书设计。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答谢中书书中心

生:好!(鼓掌)。

小组讨论:

生:(讨论)。

师:大家觉得作者的感慨在表达什么呢?

生1:自豪之感。因为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可见他的自豪之感。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他完全理解了作者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意思。

师:那全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什么呢?

生2:热爱大自然。

生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师:大家说得真好。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出示课件)。

山水相映之美。

意境美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色彩相配之美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结构美。

晨昏变化之美。

语言美。

动静相衬之美。

生:(朗读文章)。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出示课件)。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师:回去后,请大家(出示课件)。

1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取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写一写,读一读。

师:最后,让我们深情地背诵这篇短文,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生:(背诵)。

【结语】。

师:今天和大家的合作很愉快,谢谢大家,下课。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准确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能结合书*释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能调动已有学习经验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美的意境。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写景的文章我们学过很多了,比如朱自清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写景佳句:(生分别说诗句)。这样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啊!正所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啊!这话是谁说的?陶弘景,选自文章《答谢中书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

1、解题:看题目,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

(答:回复;谢中书:指谢徵;书,一种文体,又称为信札或尺牍)。

2、介绍作者:陶弘景(生介绍,教师根据情况给予补充)。

三、朗读,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字音是否读的准确。

师问:大家在读这篇文章时,发现它读起来琅琅上口,这和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相似?——《陋室铭》: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特点是——骈句为主,结尾以长句、散句收束,这种写法是:骈散结合,整篇文章非常具有韵律美。

2、自由读:体会这种韵律美,注意把握节奏和感情。

3、指名读:简单评价。

四、疏通文意。

五、分析文章:

1、文章结构:文中的景色描写非常的优美,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问:以下哪些句子是写“山川之美”的?(生读)。

剩下的句子为什么不是写景?(是对上文内容的概括)。

总结: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这些写景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一句写的美?为什么?

(学生先交流,然后发言展示。)。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这种美景表现出来的?(分析写景方法)。

4、分析结尾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背景,知人论世)。

(能与谢灵运共赏美景的自得自豪之意;娱情山水;归隐山林的愉快;安慰友人;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找精神寄托)。

六、小结:这篇山水小品文,虽然篇幅短小只有68字,但内涵却极其丰富,作者运用多种写景方法描山绘水,传情达意,不愧为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七、结束语:老师没有去过江南,所欣赏的美景也极其有限,但读了本文,我却有一种“超脱物外,凡心皆无”的感觉。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确,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俗物羁绊了我们的脚步,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当然,今天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必如陶弘景一般寻一方净土隐居山林,但至少陶弘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清新怡人的自然美景可以让我们浮躁的心灵重获宁静,那么,就让我们伴着北方初冬的些许寒意,一起踏雪而行,去重拾那份宁静吧!

八、作业:完成题单和背诵课文。

答谢中书书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佳句运用。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静态、色彩)  (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 (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

今天教学《》。在学生毫无预习的情况下,课文进行地很顺利,学生思维敏捷,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看着同学们灿烂的、满足的笑容,那一刻,身为语文教师我很自豪。

现在想想,本节课的成功得益于课堂组织环节紧凑,教学重点很清晰;给学生的任务很具体很明确,遵循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之前学法指导先行的.原则,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模糊的阅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学生初读课文时,让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出字、词,明确自身学习的重点,听课方向清晰;在赏析山川美景时,先询问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等)、观察的角度(仰视、俯视、平视、远看、近看、细看等)、景物的状态(动、静;早、晚)。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此外,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运用联想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晓”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定会说:太阳。那太阳的形状、颜色、阳光洒在大地上什么样?联系“青林翠竹”、“猿鸟乱鸣”,那写哪里的早晨呢?怎么样呢?在此启发下,学生肯定能或多或少在头脑中浮现一些画面,感受到自然美景的清新宜人。借此时机,让他们试着将所感受到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练习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今天,平时不太发言的几个同学都能说一段话来,真让我喜出望外!我清晰地看到学生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那里蕴藏着满足与自豪,那时那刻,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很幸福!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怀。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片)请学生们看图欣赏,听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教师提醒学生用笔标出不确定的读音。全班解决。

请个体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字词读准后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三、 重点品读课文。

(多媒体显示: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请全体同学边体会边朗读片段。

2、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全体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若干,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发表意见。最后全班明确: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四、 拓展延伸。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五、 指导背诵。

(多媒体显示提示词: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请同学按照提示试着背诵本文(留3——4分钟学生个体背诵)。

先请个体学生背诵。

师生一起背诵课文。

六、总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美好的景物总是让人产生无尽的暇思,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心中的美景。

教学反思:

上完本课后,品评各个环节,发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更有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完善的地方。现反思如下:

首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放手给学生。

其次,冲破教材局限延伸教学内容。

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思维能力是根本。在教学实践中“抓纲务本”成为一度时间的教学纲领,即使现在也有重要价值,但我们如果机械、呆板,不能辨证、灵活地使用教材,过于拘泥于教材,那么教学中,就会给学生思维带来众多限制。学生思维有了时空的局限,思维就不会畅达,思维不畅达,大脑就会抑郁,增加疲劳就会减少兴奋,当然讨论的目的也就难于达到。因此,应允许突破教材的束缚,多为学生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外内容让学生思维纵横跌宕,张弛有致。我认为本课为学生选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效果不错,今后可以试着多做这方面的尝试。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答谢中书书中心

生:好!(鼓掌)。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还是别人翻译得好。(出示课件)。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同学们觉得跟刚才那位同学相比,哪种译法更好一些?为什么?

生:这种翻译更好,因为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生:好!

师:那么先请我们的女同学先来。

女生:(朗读课文)。

师:女同学读得很不错。现在轮到男同学了,有没有信心读得比女生好?

生:有!(朗读课文)。

师: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啊?

生:男生、女生。

师:大家是各持已见,老师来说句公道话吧,男生女生平分秋色,读得都不错。如果能够多加些想象,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

(二)理清课文结构。

师: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

生: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师:那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

生:不是。

师:对,作者是通过精巧的布局把这些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大家仔细想一想。

生1:作者是从按从早到晚这些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从早到晚呢?

生1:“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晓”和“夕”说明从早到晚。

师:很好,不过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是从早到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时间变化呢?

生:有。还有四季之景。

生:不是从开始就具体写景,而是先总写了山川之景。

生:结尾有不是写景的,“实在欲界之仙都……”是作者的感受。

生:总——分——总。

师:(小结)。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然后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自己作者也忍不住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仙境啊。

师:同学们你们向往作者笔下这个美好的世界吗?

生:向往!

师:好,那么现在带着你的向往,看着屏幕,我们试着把这一幅幅画面带进我们的脑海里,试着一起来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吧。

生:(背诵短文)。

师:相信大家脑海中已经贮存了这些美好的画面了,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看看大家是否还能流畅地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出示课件)。

总引——山川之美。

高峰。

四季常景清流。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写景。

晓猿鸟。

晨昏之景夕沉鳞。

抒怀——欲界仙都。

生:(背诵短文)。

师:看来很多同学们都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美好的自然景色当中了,基本上能把这篇短文背下来了,很好。

四研读赏析,体会短文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啊?

生:美。

师:那到底这么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哪些美呢?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当一次小导游,来带领别人欣赏这片美景。(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生:(讨论)。

师:这里还有哪些美,哪位同学愿意来为老师和其它同学当一回小导游?

生1:这里有原始之美,你看,青林翠竹,绿色的树木四季都有,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的气息。

生2:这里有世纪之绿之美,你看青色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片让人感动的绿色。

生3:这里有动静结合之美,你看“高峰入云,青林翠竹”静静地伫立,“清流见底、沉鳞竞跃”,活灵活现。

生4:这里有四季和早晚之美,你看,青林翠竹四季长存,早上的雾气,傍晚的游鱼,生动有趣。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答谢中书书中心

介绍龙口风景名胜,带领同学到一个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的地方。

二、释题。

介绍谢中书,点拨书,书信,“家书抵万金”

三、吟读:读准节奏。

1.齐读文章,点拨字音。

2.文章写景主要围绕哪四个字?山川之美。

3.老师高声范读,同学们低声吟诵,出示停顿。

四、忆读:会补充。

1.作者通过那些景物来描述山川之美?

2.山川之美,。高峰入云,见底。

五、译读。

翻译文章,大家都有哪些好的方法?

学生总结:(1)一一对应;(2)组词法;(3)补充法。

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

点拨语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

六、品读:悟情思。

a哈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

b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乐者。

补充故事:邀请陶弘景出山做宰相。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莫笑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老师点拨分析:两种情感,一种是自我豁达,不慕荣利;一种是知音难觅。

要求:每处景物就是一个景点。请任选一幅画面,用最丰富的想象、最生动的修辞,为她写一段导游词。

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

导游词:

点拨:山水相映+色彩斑斓+晨昏变化+动静相衬。

七、仿写:家乡美。

龙口之美……。

[知识拓展]。

朝代:南北朝。

作者: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鉴赏。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改写答谢中书书

山川秀丽的景色,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真所谓“山水美景,人人皆爱。”

使人顿时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而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哪怕是绘画名家,大概也难以描摹这如诗如画般的景色吧。向来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正是这山水的相伴相映,才使得游者神采焕然;正是这仰俯的上下结合,才使得游者心旷神怡。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莫急,你看那两岸石岩壁立千仞,在阳光的照耀下,色彩斑斓、五色争辉、熠熠耀眼。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于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实为“天下第一美景”。山脚下,一株株古松,批鳞挂甲、昂然挺立,好象是一个个威风凛凛的战士。另一边,一片片竹海,青翠欲滴,风轻轻吹过,竹叶微微颤动,真像一张张嘴巴在喃喃细语。如此景色,四季长存。

最初的早晨,白雾缭绕于山间;继而如絮如带,仿佛是仙女在此作画;紧接着似烟似缕,好似天堂美景……就在如纱一样的薄雾将要消失的时候,太阳冉冉升起,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仿佛是一场盛大的演唱会。傍晚来临,红日西沉,她是太过劳累,去休息了。落日的余晖,为群山抹上了淡淡的红晕,好象一个娇羞的姑娘。飞鸟归林,猿猴栖树,山色苍茫,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冲破了湖面的寂静,别具意趣。

不得不说——此般人间天境,无处能及也!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开篇直抒山河之美,自古以来,人人乐道。

1.诵读古文,积累实词

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

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多角度写景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

1.课题《答谢中书书》

2.明确学习要点

1)古文学习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

1.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师生互读

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

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

2)班级交流与展示

3)教师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

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

班级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

2)探究内容

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

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

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

的句式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表达,为以后学习赏析奠定基础。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现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答谢中书书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佳句运用。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色彩配合之美(静态、色彩)(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三峡

共同点:

1.都写了山高、水清的特点。

2.都提到了猿的鸣叫。

区别:

1.在写山高时本文用的`直接描写,而《三峡》更多用的是间接描写。

2.本文中通过猿营造了一张轻松愉悦的氛围,而《三峡》的猿营造的是悲凉的氛围。

3.三峡写景作者是为了介绍三峡的独特地理环境,本文写景是为了抒发作者内心的快乐,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