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寄语大全 >正文

桂林山水的这篇课文大全(17篇)

范文范本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作品,如散文、议论文、小说等,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写作者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这些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语言风格和文体形式。

桂林山水的课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于是,我们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从桂林到阳朔去看风景。

我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也见过水光潋滟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一块完整无暇的翡翠。只有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圈圈的漪澜,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千山,也游览过山脉逶迤的燕山,却从没见过桂林这样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呀,奇得让你比拟不尽,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秀得让你赞叹不已,像翠屏,像芙蓉,像玉笋,重峦叠嶂,清秀绮丽;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我钻过几个无名小山的无名洞,也见过那种光怪陆离、色彩绚烂的洞。到了桂林,我眼界大开。这里山山有洞,无洞不奇。洞中,随处可见的石钟乳凝成千奇百怪的形状,深谷黑黝黝的瞧不见底,石径曲曲折折的走不到头。华光闪烁着,色彩变幻着,简直比童话世界里的仙洞还要神奇。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样的山环抱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水中间有变幻无穷的洞。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岸旁花红树绿,江面上白鹭低飞,竹筏徐行,让你感到,这是走进连绵不断的画卷中来了!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课文解析

《桂林山水》用精美的语言构成了一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画卷,堪称写景文章的典范。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主要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

怎么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桂林山水英语课文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主要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

怎么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桂林山水的课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从桂林到阳朔观赏风景。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光潋滟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只有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圈圈涟漪的时候,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跋涉过连绵起伏的燕山,却从没有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屏,像芙蓉,像玉笋,重峦叠彩,绮丽清秀;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它就会栽倒下来似的。

我在电影里见过光怪陆离、色彩绚烂的溶洞,却没有想到桂林的洞比童话里的洞更奇绝。在桂林,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石乳凝成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些大自然的艺术品,件件雕镂精巧,玲珑剔透。黑黝黝的深洞,曲曲折折的幽径,迷蒙的光环,绚烂的色彩,简直就是一个童话世界。

这样的山拱围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间又有这样变幻无穷的洞,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蓑笠渔人,白鹭竹筏,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课文

《桂林山水》系游记散文中上佳之作。此文描写的景色个性特征鲜明,静态美如一幅水墨画,动态美令读者似随作者信舟漓江,节奏美似一部优美的交响曲,令人心旷神怡。

海是波澜壮阔,西湖是水平如镜,而漓江的水则柔情刻骨静、清、绿;泰山是峰峦雄伟,香山是红叶似火,而桂林的山则豪气冲天——奇、秀、险。作者通过与其它景物的对比,把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生动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浮想联翩、让人尽情感受它的美轮美奂。

同时,此文的艺术特色还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层次清晰,语句协调。主要表现在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上所显示出来的语言的外在美,出现了不少排迭和对偶的句式,即整句。比如作品的第二段开头写着,“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然后用“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一转,对前面两个肯定的句式加以否定,从而突出了作者所要歌颂的漓江的水,即“桂林山水”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转入正题。接着,第三段的开头也以同样的结构写着,“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然后又用“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一转,对前面两个肯定的句式加以否定,从而突出了作者所要歌颂的“桂林山水”的别一个组成部分即桂林的山,并且用了多个比喻加以歌颂。第二、三两个句段之间的结构也与之类似。文章末尾一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于此,山与水,水与山形成了回环;并在这回环的句子里,加上了“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的排迭渲染,更加点缀了桂林山水”的美所以,课文的结尾写着:“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就不但与作品首段“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遥相呼应,还有画龙点晴之妙了。

第二,形象生动,引人入胜。与外在美的对立一面便是内情美、意境美。作者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一个“甲”字,展开想象,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方法,绘形绘色地将人们引入了桂林山水的胜境中去。比如作品以“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作陪衬,突出了人们“从没看见过”的这样奇异的水,即漓江的水。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从比较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就用了比喻的手法来作具体的说明。写水绿,绿得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写山奇,奇得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写山秀,秀得“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作者是“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的。即使漓江的水静得出奇、清得见底,作者还是能够在船桨“激起”的微波上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如此静态之中,就有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像是让你感到“走进”了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乘着”、“激起”、“感觉”、“走进”,便成了全文的主线。

桂林山水课文

此文写于1962年5月,节选自作者的散文《漓江春雨》,文题是课本编者所加。

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其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此文即是作者与友人慕名而游之后写的游记散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文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课文一开始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我国名胜中的地位,同时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桂林山水甲天下”,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甲”是第一的意思。

接着分别具体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写漓江的水,先用“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一句,拿大海、西湖同漓江的水相比,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的“水平如镜”,漓江的水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美。一个“却”字,说明大海、西湖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然后通过写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静。

再写桂林的山。写桂林的山抓住“奇、秀、险”的特点来写。先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接着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具体写山的“奇、秀、险”。山的“奇”表现在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连绵不断,而桂林的山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并且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在漓江两岸。山的“秀”是指山很秀美,表现在山的色彩明丽。“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既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形状像“屏障”,像“竹笋”,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山的色彩明丽和鲜亮。山“险”表现在山石奇形怪状,重重叠叠,并且高耸突出。“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作者当时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栽倒”指头朝下跌倒,这里指山石的高耸突出,可以看出山是多么的“险”!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画面来进行描绘。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形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美丽画卷,令人流连忘返。课文最后运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既总结了全文,同时又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这句诗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江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玩、观赏。

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原文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阅读本文可以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仔细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要吧学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天空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课文教学设计

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接下来,请大家和百分网小编一起来看看这篇《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1. 认识本课十三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十二个生字。

2. 积累本课的优美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4.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描绘的桂林风景图,培养孩子投身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 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 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 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1.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桂林的相关资料。

1、师:导入新课。(播放画面1桂林山水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你眼前的美景吗?多生展示。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生。师: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师板书《桂林山水》,请生齐读。

2、师:(播放画面2词语荟萃。)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开火车读词语,要求:声音洪亮,字正腔圆。生读,可随机正音。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浏览课文。师;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课文读流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预设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2、总结段意。(师播放画面3)师:请问,这个“甲”是什么意思?预设生:第一。师:显而易见,这句话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地位。师板书“甲天下”。师指名读文。

3.师: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预设生:总起。师: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岂有不游之理?出发前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能否把“观赏”换个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预设生:欣赏。师:观赏仅限于看,我们可不能说我在观赏音乐,应该说……预设生:欣赏音乐。

4.师:好,出发,我们现在就去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读文。师:那么谁来做我们的导游,读读第2自然段?生读。师:指名。请你来说说,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预设生:漓江水的特点。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预设生:静、清、绿。师。板书静、清、绿。

2、对比-不同。师:(播放画面4并读文。)同学们,老师不大明白,我们是来赏游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生。师:那么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风光。(点击超链接。)师:大海什么样?预设生:波澜壮阔;师:西湖什么样?预设生:水平如镜。师:那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预设生:静、清、绿。师:现在明白了吗?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这三种景观的不同特色,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点击画面,出现“对比”。)

3、漓江水特点分析。师:(播放画面5。)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漓江水的静的?生读。师:静到如此地步,令你想到什么?生。师:请读一读关于描写漓江水清的句子。指生读。师:请问,清得你还能在水中看到什么?预设生:小鱼、浮萍。师:描写漓江水最后一个特点的句子谁来读?生读。师:你认为绿得还像什么?生。师:对于这句话的描写,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预设生:排比和比喻。师:读排比句应由弱到强,读出它递进的语势,谁再来展示读?生读。师:漓江水这么美,我们不由赞叹起来,应该怎么读?(变陈述为感叹)预设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面对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的水,你最想做什么?预设生:歌唱、洗脸等。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师:下面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式,自学第3自然段的内容。稍后请你汇报学习成果,可以组内同学互助,生自学,师巡视。

2、自学展示。师:指名读,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生。师适时板书:桂林山奇、秀、险。

3、桂林山特点分析。师:同学们在自学中硕果累累,值得表扬。(播放画面6)谁来读文?生读。师:这一段中,作者继续采用什么方法写桂林山的'与众不同?预设生:对比。(师点击超链接)师:(指泰山画面)泰山有什么特点?预设生:峰峦雄伟。师:(指香山画面)香山呢?预设生:红叶似火。师:那么相比之下,桂林山则是?预设生:奇、秀、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师:(播放画面7)想亲身体验桂林的山有多奇,有多秀,有多险吗?生:想。师:请看!(播放画面8)生齐读。好,我们先来见识一下桂林山的奇---(师点击超链接-老人山、巨象山和骆驼山。)除了这三座山峰作者没有再一一举例,而用两个词语表明桂林的山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是哪两个词?预设: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师:我们再来欣赏桂林山的秀---(师点击超链接-屏障、竹笋。)像屏障的山峰有什么特点?预设生:翠绿。师:竹笋呢?预设生:色彩明丽,倒映水中。师:明丽也就是?预设生:艳丽。师:我们最后来感受一下桂林山的险。(师点击超链接-危峰兀立。)危峰兀立什么样?生。师:怪石嶙峋呢?生。师:面对桂林山,我们无法不惊叹---预设师生齐:桂林的山真奇呀!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注意“啊”的变音。)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融文入画,由画及诗。师:(播放画面9)风景美吗?生。由画及文,你想到课文中哪一段落的描写?生读文。师指导:你陶醉了吗?这么美的山水没令你陶醉吗?哪位自觉已经陶醉了,好,请你读!生再读。师:有山无水则失灵气,有水无山则少刚毅,山水相依,才相映成趣。思考,最后一小节作者除了山水还写了哪些景物?预设生: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作者从空中到山间到江上,简单几笔勾勒出桂林山水图,请问:是图画吗?预设生:是连续不断的画卷。师:是啊,图画局限的,而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全程83公里,沿途处处皆景,恍若仙境。泛舟江上,作者诗兴大发,不由吟道---预设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师板书:画中游。

2、总结写作方法。师:(播放画面10)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生说。师:最后,文章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人们说”---预设生:遥相呼应。师:(播放画面11)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预设生: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自然段则分述桂林山和水,第4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师:这种写作方法就叫---预设生:总-分-总的写法。师: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楚。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采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师:同学们,桂林山水美吗?生答。师: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壮丽!慨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更美!让我们伴着音乐,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尝试着背诵全文,好吗?生齐诵。

1、背诵课文。赏读贺敬之的《 桂林山水歌》。

2、收集桂林景观—两洞的资料。

桂林山水课文原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语文教案】。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他们感兴趣的多方面入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使之形成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之美,以掌握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作的方法。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桂林山水》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整节课采用“确定目标,自由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

生:作者先是观赏了桂林的山,然后观赏了桂林的水。

那么,请同学们首先按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自己确定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我们学习每篇课文都应该争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因。

生:我想知道桂林的山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读读描写桂林水的.这一部分,看看桂林的水美在哪儿。

生:我想学习描写课文最后的这一部分,并把它背下来。

生:我想背诵课文。

师:下面老师归纳一下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目标。看看是不是这几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必选的);二是体会景物的特点(各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学习,不必都选);三是背诵。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所需确定学习目标。教师只是归纳整理学生的意见后给予必要的提示。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

师:如果没有问题,就请各小组迅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老师小黑板出示以前学过的几种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读一读。)大家可以从这里选择你喜欢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好,开始学习。(小组学习)。

(这里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绝对不包办代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桂林之行吧!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学习了描写桂林山的这一部分,我们采取的是“找特点,谈感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读这部分课文。(师出示桂林山的画面,学生逐个朗读。)。

生: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知道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徜徉在这样的山里,我会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桂林山水之美在天下排名第一,作为中华儿女,我为祖国有这样优美的景物而骄傲。

师:是呀!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部分,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课文)。

生:我们小组学习的是漓江水这一部分,我们选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方法。下面我们请一位代表来读读课文。

师: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好,那我们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看他能不能把我们带到漓江水之中。请你开始吧。(生朗读)。

师:你们感受到什么了?谁来说说?

生:听了她的朗读,我感到桂林水非常的静,也非常的清、绿。我也想读一读这一段。

师:(请刚才的小组代表)你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不错,但声音再轻一点就更能表现出漓江水的静了。

师:你指导得很好。我也想向你学一学,读读这句话行吗?(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到了漓江水的意境美。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你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比我读得还好。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们都来练一练,看看谁比老师读得还好。(练读)(教师看似普通的一句话,是对学生能比老师读得还好的一种心理暗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的诙谐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记忆里呀?好,让我们试着背一背。(教者对背诵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背诵精美的课文片段,符合新大纲重视背诵、积累语言的要求。)。

生:我接着介绍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觉得写得也很美。(读句子)。

师:你读得真美!有谁愿意向她学习,再来读读这一段。(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桂林的山水。(看图)坐在船上,行驶在漓江里,桂林山水那独具特色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再读一读这一部分,共同感受桂林山水美丽的景色。(齐读)(在基础性学习中,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导学生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我读完后,也总结了桂林山水太美了,身在其中就如走进了“连绵不断的花卷”。

师:说的非常好,大家想不想乘船的漓江中游玩啊?好,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吧。(师生起读)。

生:我还想说桂林山水之美能名列天下第一,是因为桂林的山水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山有着奇、秀、险的特点,水有着静、清、绿的特点,这都是与众不同的。

师:说的非常好,同学们,桂林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它不愧是我国自然风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亲自到桂林山水中细细游览。

【案例简析】。

本节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自主尝试,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学习过程运用了“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四年级桂林山水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语言与多媒体辅助,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通过朗读传达热爱祖国锦绣河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理解重点词句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课文2、3两节的排比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式,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突破口: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乘着木船荡漾于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板书课题:齐读。

2、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神韵。

(媒体出示)欣赏桂林山水的画面。

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甲天下)理解“甲天下”

3、能把这句话读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来?

生读,后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请生大声朗读全文。

要求:

(1)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找一找,作者在游赏完桂林的山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你把这句句子找出来。

2、交流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板书)。

说说对此句的理解。

3、师小结过渡:

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觉在画中一样,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接下来,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用你们美的心灵,美的眼睛去感觉桂林山水美的神韵。先来感受漓江的美。

三、感受漓江的美。

1、师配乐朗读第二小节,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2、师:听出来了吗,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抓住静、清、绿的特点)。

4、指导朗读。

读出静、清、绿的感觉来。

(练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句式,完成填空。

(1)万里长城真长啊,长得()。

(2)西湖的水真(),()。

6、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漓江的美。

过渡:感受完漓江的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桂林的山。

1、明确学习要求:小组学习第三小节,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可用小组内喜欢的方式读,如可以读读画画,可以边读边想象桂林山的样子,也可开展朗读比赛等。

2、交流。(媒体出示该段内容)。

抓(奇、秀、险)用相关图片帮助理解。

3、在感情地朗读。

桂林的山的确有它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师引读第一句。谁能把它的这种魅力感染给大家。

五、小结升华。

1、师引读4小节。后接着引读: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问:这幅画是谁画的?

3、小结:大自然用它那绝妙的彩笔为我们描绘了这么美妙的一幅画卷,有多少人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老师和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1、你出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办成小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教学反思:

入境入情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要求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设境激趣,触发美。

“感人之心,莫先乎情”。课始,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并适时配上绚丽多姿的画面,创设情景:“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波浪滚滚的辽阔大海,—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星罗棋布的岛屿湖泊……而我国南方有以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尤其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教师以饱满的精神,亲切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以“师情”激“生情”,师生的情感融洽地交织在一起,学生沉醉其间,为桂林山水的奇秀之所动、所感,油然产生美的遐想,心驻神往,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潜心品读,体验美。

儿童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因此,教师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幼小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朗读的方式感染学生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种重要手段。例如:在读“波澜壮阔”一词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浩渺无边的大海图,引导学生用雄壮、浑厚的重音朗读,让他们感染到大海喧闹的动态美;在读“水平如镜”这词时,则要求学生用轻柔的声音读西湖的水,让他们感染到那种无声无息的恬静的美。文中的排比句是重点朗读部分,教师采用接力读法,形成—浪高—浪的感觉,特别透过包含感情的“真”字,领会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而且,排比句有它的节奏美,读起来又流畅,又有气势,这更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

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他们的注意常常指向那些能引起兴趣的对象。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审美的愉悦。

三、抒情表达,深化美。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人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时。总是有赖于直观的形象,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快。在教学时,教师以图像为主来展示形象美,欣赏景美。例,教师在讲解中根据课文描述演示录像,如,有的山形像一位老人伸展双臂,满脸笑容地欢迎八方游客;有的像大象贪婪地吮吸着清凉甘甜的江水;有的像一只高大的骆驼眺望远方;还有的像初生的新笋充满生机……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让学生头脑中构成—幅幅栩栩如生的美丽图画,引人入情入景。学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赞一赞眼前的桂林山水,学生激情高涨:“桂林山水,人间仙境!”“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般。”……语言训练能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秀丽多姿,从而产生炽热的爱国之情。

桂林山水课文原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学习目标。

1、品读桂林之“山”的段落,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用课文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赞美桂林的其他美丽的景象。

3、拓展积累课外自然风光图片的词句说明。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言引入。

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如何使语言表达更流畅的悬念,王澈同学敢于向书本的语言挑战,认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搬到漓江的水“静”的内容后面,语言才连贯,是不是呢?咱们读一读,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姜波同学认为:这样一改,意思到连贯了,但是不如书中的原句有情趣,不如书上的句子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高鹏飞同学则结合他们两人的意见,对课文作了这样的变动:我们来读读感受感受。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水中的鱼儿在欢快的游泳,才让你感觉到你置身水边,真令人心旷神怡;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巨大的宝石,熠熠闪光好一幅清幽恬静的画面。

这三位同学的创造性读书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咱们学语文,就是学他人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语言。

(语文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言语学习和实践活动。语文课的根本宗旨是要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的发展。利用学生中出现的对课文原有言语的评价这一契机,组织欣赏学生自己创造的言语,可有助于提高言语感受能力)。

1、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描述“桂林之山”的这部分语言。

出示:选择学习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细细品味哪些语言写得特别有魅力;。

3、可以是其他的学习方式(如导游介绍等)。

(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内容,均围绕语文的学习目标——学习言语来进行。)。

2、反馈学习情况。

(1)哪些语言写的特别有味道呢?在学生的品味词语中教师版图。

出示: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把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奇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

(2)在学生展示朗读情况时结合具体的指导。

朗读的形式可以是想象情景读、找个对手比赛读、配上音乐美美的读、无论是何种形式强调的是读书的质量有没有提高。

(3)学生展示除朗读、品词品句外的学习情况。

3、学生背诵课文的“山”之内容。

(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品读,让学生品出味儿来,读出情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三、读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指导读。用读的好的同学介绍经验等方法进行读的指导。

1、背诵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四、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另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象由衷的发出感叹: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

2、最近,我也去了趟桂林,我记下了这样的话语。

音乐响起时展示图文并茂的桂林山水图。

画1——一水遥伸万山间;画2——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zan);

画3——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画4——无数青山浮水出;

画5——山在虚无飘渺间;画6——青山耸翠白云飞;

画7——神秘风彩诱人醉;画8——兴坪晚霞瑰丽景;

画8——浓淡相间景有致;画9——江峰回转玉水带,悠悠闲处有奇峰。

画10——青峰倒影山浮水,漓江渔火唱晚归。

3、学生写话。你们想到桂林看一看迷人的山水吗?

放一小段录象,用你们的笔抒你们的情。可以用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也可以像贺敬之一样写一首小诗,当然也可以和老师一样写一句诗。

4、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内容)。

(一个个典型的画面,融言语的意义蕴涵、形象内涵,情感内涵于一体,是教师在言语作用下调用自己库存的表象进行心灵重构的结果。除了能把学生带进一个美好的山水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言语的丰富性,体会同一种景象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学生在吸收课文语言、贺敬之语言、教师的语言的基础上不断的生成新的言语。)。

五、课外学习。

收集有关祖国自然风光的图片,给图片写几句说明,参加班里举办的图片展览。

桂林山水课文原文

《桂林山水》抓住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秀丽多姿的特点。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热切的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真挚情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四年级桂林山水课文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到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课文

阳朔银子岩属层楼式溶洞,现已开发游程约2公里,包括下洞、大厅、上洞三大部分,汇集了不同地质年代发育生长的各种类型的钟乳石,特色景点数十个,以音乐石屏、广寒深宫、雪山飞瀑"三绝"和佛祖论经、独柱擎天、混元珍珠伞"三宝"等景点为代表,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正在开发的岩内暗河潜山蜿蜒而来,迂回曲折,神秘幽深,河水清澈,游鱼可数;沿河两岸景点绚丽多姿,乘舟飘游可达岩外青湖。银子岩景观以雄、奇、幽、美独领风骚,被国内餐洞穴、岩溶、地质专家称之为"世界岩溶艺术宝库"。银子岩是自驾车车友的首选必游圣地。

四年级桂林山水课文

《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富有诗意的优美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把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没有去过桂林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美的陶冶,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大量的修辞手法。

一、排比美。

文章的二三两段运用了同样的写法。“漓江的水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这种排比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一个“真”字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句式上的严谨,增强了朗读时的语势,也能加强表达感情的力量,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二、比喻美。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和“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运用这样的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桂林山的千姿百态和色彩明丽,展示出了桂林山的静态美,使读者更加领略到桂林山水的壮美景色。

三、对比美。

作者在写漓江水时与大海、西湖相比,这些景物人们都比较熟悉,甚至有的曾经游览过西湖、大海,作者用“从来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充分表达了作者看见漓江美景时的惊喜与赞叹之情,也更加引发了读者的兴趣,使人产生一种立刻就想去观赏一番的冲动。

四、引用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个“甲”字,写出了桂林美景在世人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往下读的感觉,真是“一字妥贴,顿然生辉”呀!课文结尾处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既照应了开头,使文章内容更加融为一体,又仿佛把读者带入美景之中,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阅读本文可以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仔细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要吧学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二、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

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三、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

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四、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