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故事散文 >正文

关于静的诗句唯美句子

岁月静好的完整诗句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出自《诗经·国风·郑风》中的《女曰鸡鸣》。《郑风·女曰鸡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多数认为这是赞美青年夫妇和睦的生活、诚笃的感情和美好的人生心愿的诗。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赋体诗恰似一幕生活小剧,表现了一对青年夫妇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诚笃而热烈的感情。起先,妻子的晨催,并不令丈夫十分惬意。自此,大唐失去了一个奋发有为的政客,国人却迎来了一位举世无双的诗仙。在贾岛六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中,做过江湖谒客、做过山林隐士、做过落魄仕子……

1、夏天的夜晚十分安静,只有青蛙的叫声,一切显得那么安谧。 2、安静的连一根针掉下来的声音都听得见。 3、那么多人都不再相信爱情了,那你呢? 4、天空,一片寂静,只有大雁归来的痕迹。 5、如此失落的,我也长大了;如此寂寞地,我也长大了。 安静唯美的句子 1.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左手过目不忘的的萤火,右手里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2.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3.一个人身边的位置只有那麽多,你能给的也只有那麽多,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有些人要进来,就有一些人不得不离开。 4.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5.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6.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7.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一张脸一张微笑着忧伤着凝望我的脸。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岁月静好的完整诗句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出自《诗经·国风·郑风》中的《女曰鸡鸣》。后常改作“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再御,岁月静好”,大意是:男女相约而定下的誓言或约定后,两人永结同心,恰似女的弹琴,男的鼓瑟,夫妇和美谐调,生活多么美好。

岁月静好的完整诗句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出自:先秦《诗经·国风·郑风》中的《女曰鸡鸣》。后常改作“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再御,岁月静好”。《郑风·女曰鸡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多数认为这是赞美青年夫妇和睦的生活、诚笃的感情和美好的人生心愿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六句。此诗是一首极富情趣的对话体诗,通过夫妻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和睦的家庭生活以及夫妻间真挚的爱情。对话由短而长,节奏由慢而快,情感由平静而热烈,人物个性也由隐约而鲜明。诗中除夫妻对话,还有诗人旁白,整首诗就像一幕短剧,生动逼真,情趣盎然。

原文:

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赋体诗恰似一幕生活小剧,表现了一对青年夫妇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诚笃而热烈的感情。诗人通过这对青年夫妇的对话,展示了三个情意融融的特写镜头。第一个镜头:鸡鸣晨催。起先,妻子的晨催,并不令丈夫十分惬意。公鸡初鸣,勤勉的妻子便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并告诉丈夫“鸡已打鸣”。“女曰鸡鸣”,妻子催得委婉,委婉的言辞含蕴不少爱怜之意;“士曰昧旦”,丈夫回得直白,直决的回答显露出明显的不快之意。他似乎确实很想睡,怕妻子连声再催,便辩解地补充说道:“不信你推窗看看天上,满天明星还闪着亮光。”妻子是执拗的,她想到丈夫是家庭生活的支柱,便提高嗓音提醒丈夫担负的生活责:“宿巢的鸟雀将要满天飞翔了,整理好你的弓箭该去芦苇荡了。”口气是坚决的,话语却仍是柔顺的。钱钟书说:“‘子兴视夜’二句皆士答女之言;女谓鸡已叫旦,士谓尚未曙,命女观明星在天便知”(《管锥编》第一册)。此说符合生活实情;而士女的往覆对答,也使第一个镜头更富情趣。就女催起而士贪睡这一情境而言,《齐风·鸡鸣》与此仿佛,但人物的语气和行动与此不同。《齐风·鸡鸣》中女子的口气疾急决然,连声催促,警夫早起,莫误公事;男的却一再推脱搪塞,淹恋枕衾而纹丝不动。此篇女子的催声中饱含温柔缱绻之情,男的听到再催后作出了令妻子满意的积极反应。首章与次章之间的空白,可理解为对男子的举动作了暗场处理,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下面的情节。

第二个镜头:女子祈愿。妻子对丈夫的反应是满意的,而当他整好装束,迎着晨光出门打猎时,她反而对自己的性急产生了愧疚,便半是致歉半是慰解,面对丈夫发出了一连串的祈愿:一愿丈夫打猎箭箭能射中野鸭大雁;二愿日常生活天天能有美酒好菜;三愿妻主内来夫主外,家庭和睦,白首永相爱。丈夫能有如此勤勉贤惠、体贴温情的妻子,不能不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因此,下面紧接着出现一个激情热烈的赠佩表爱的场面,就在情理之中而不得不然的了。其实,诗人唱到这个琴瑟和谐的场面也为之激动,他情不自禁地在旁边感叹道:“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恰似女的弹琴,男的鼓瑟,夫妇和美谐调,生活多么美好。诗歌具有跳跃性,此篇的章节和诗句间的跳跃性更大。因而也给接受者留下了更为广宽的想像再创造的空间,使诗境更饶有情致。

第三个镜头:男子赠佩。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丈夫这一赠佩表爱的热烈举动,既出于诗人的艺术想像,也是诗歌情境的逻辑必然。深深感到妻子对自己的“来之”、“顺之”与“好之”,便解下杂佩“赠之”、“问之”与“报之”。一唱之不足而三叹之,易词申意而长言之。在急管繁弦之中洋溢着恩酣爱畅之情。至此,这幕情意融融的生活小剧也达到了艺术的高潮。末章六句构成三组叠句,每组叠句易词而申意,把这位猎手对妻子粗犷热烈的感情表现得淋漓酣畅。

作者:洞见neo

心静,是一种境界;静心,是一种修行。

三伏天来了,开始进入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段。

人们恨不得一天24小时呆在空调房里面,躲过一整个夏天。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风扇,没有空调的古代,古人是否也像我们这般度“夏”如年呢?

虽然我们不能回到古代,但从古人留下的那一首首优美的夏日诗词中,或许能寻找到一丝清凉。

公元744年,李白44岁。

一年前的春天,他迎来了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唐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还亲手为他调羹。

然后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整个大唐都是他的传奇。

可谁也没有料想到,一年后的夏天,他会被毫不留情地赶出了长安城。

他一心只求建功立业,自信满满地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但是在皇帝眼里,所有的宏图大志,比不上为贵妃唱上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

“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的李白,终究还是不愿屈服。

他的不合作终于惹恼了唐王,那一个“赐金放还”的夏天,换做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一场煎熬。

但是,当李白离开京城后,整个长安的大街小巷传遍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

自此,大唐失去了一个奋发有为的政客,国人却迎来了一位举世无双的诗仙。

古语云:“ 。”

酷暑难捱,李白轻摇羽扇,逍遥自在;

世事多艰,李白初心不改,不动如山。

一个人只要坚守本心,无论身处何等恶劣的环境,都能从容不迫地过好自己的人生。

在贾岛六十多年的人生轨迹中,做过江湖谒客、做过山林隐士、做过落魄仕子……

但是我们的记忆,永远定格在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那位苦吟诗人。

他这一辈子,与功名利禄无缘,醉心诗歌创作。

即便夏日炎炎,但是只要能够给他一个安心创作环境,他便能安之若素。

从他身上,我们看不到李白狂浪不羁的气质,也找不到杜胸怀天下的心境,更没有韩愈“以文为诗”的才华。

可韩愈却说:“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

而这一切只源于两个字:“ ”。

贾岛极端苦吟的创作态度,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乎在每个时代中都能看到贾岛的影子。

黄庭坚说:“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思想若能归于一处,就不会时时分散你的精力。

纵使烈日当头,心自清风徐来。

杜牧在创作这首《齐安郡后池绝句》的时候,刚刚被排挤出朝堂,流离失所。

正当壮年的杜牧,原本事业蒸蒸日上,却因为党派斗争遭受无端的打压。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的内心应当是无比的愤懑。

但是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清幽妍丽的画面:

夏雨绵绵,菱叶在水面下拼命地生长,浮萍爬满了整个水面,鸣莺在穿叶弄花、鸳鸯在戏水沐浴……

夏日雨季,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闷热与烦躁,而是恬静 <> 幽雅 ,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残酷的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压迫之下,诗人反而沉下心来,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清凉。

三代帝师翁同龢有一副名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当我们急躁的时候,当我们冲动的时候,当我们被各种诱惑激发得心神不宁的时候,我们不妨适当劝导一下自己:静静,再静静。

也许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的时候,才发觉烦躁不过是庸人自扰,利欲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安静能带给我们成长的力量。

有人说:一个成熟的人,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差的。

杨万里这一生,年少登科,曾做过天子近臣,也曾沦为江湖浪子。

宦海之中,浮浮沉沉,却没有一次将他击垮。

在被贬谪的那些岁月中,每当夏天来临,杨万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采摘几颗杨梅,坐在芭蕉树下,看一群顽童嬉戏打闹。

虽然孤身在外,但是那样一个炎热漫长的夏天在他看来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时光。

杨万里退隐江湖,于故园中聆听鸡鸣犬吠,专注于新体诗歌的创作,终成一代诗宗。

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修行,无论跻身多少繁华,赏尽多少繁花,终究还是要回归平静。

在这种情况下,一颗梅子是人生,一片芭蕉是人生,一首诗歌也是人生……

从而身处酷暑不觉炎热,身居闹市不觉烦躁,身处沧海而波澜不惊。

乱蝉、衰草、白鸟、红蕖,雨后新凉,乡间的景致是那么可爱,处处彰显出诗人的怡然自得。

但是,你可曾知晓,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正奔波在被贬黄州的路上。

林语堂说:“苏东坡,这是一个听着就让人想要微笑的名字。”

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晴天,也没有永远的雨季。

阳光太强,就找一片树荫看看蓝天白云;

风雨太大,就借一片屋檐听听风声雨声。

常言道:心不平则气不静,心不平则气不和。

很难想象,一个满脑子功名利禄的人,能够拥有平静安乐的生活;

也很难想象,一个心机重重的人,能够享受片刻的轻松和惬意。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自然、左右环境。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左右得了自己的内心,照样可以从炎炎夏日里遇见清风明月,从风雨雷电中欣赏到鸟语花香。

白居易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禅师,其实是他一生价值观的写照。

他还有一篇《消暑》流传于世: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心静,是一种境界;静心,是一种修行。

当你能在浮华中,不再取悦于人,不再在意别人的目光,而是甘愿独守一份清静,守住自己的心,你才能真正成为,更好的自己。

晚年的时候,白居易得到皇帝的赏识,三番五次将他调入京师,可他最终选择远避朝堂。

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他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人生七十古来稀,白居易虽然自幼体弱多病,但是晚年的他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反倒活得比常人更加丰富多彩,不仅躲开了朝堂上的倾轧,而且福寿延绵,终年75岁。

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拥抱美好的生活。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

无论你是身处在一个多么严酷的环境中,只要消除内心的焦躁不安,便会自在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