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儿童教育 >正文

孩子任性不听话调皮家长应该怎么办?

任性对孩子健康成长是有害的。任性原因有多种任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关键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比如带孩子到商场之前,要估计到孩子会要求买玩具,一旦得不到满足八成会耍赖。就比如上文提到的郑女士,因儿子哭闹打滚在众目睽睽之下感到难堪,她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满足小明的要求买下机器狗。'得逞'了的小明会因此认为,妈妈怕他在人多的时候耍赖,下回他还用这一招。因此,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但有的家长训斥孩子不得法,往往使孩子产生抗拒心理,从而使训斥达不到应有效果。针对上述情况,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松达哉先生提出10条训斥孩子的最佳方案。要由一个人做代表,其他的人可以采取赞同的态度。不要制造例外,始终如一的训斥方法是很重要的。在饭前和吃饭时斥责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特别是禁止或限制孩子吃饭,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即使训过了头,也会取得孩子的谅解。  所谓的淘气、不听话孩子,都有共同点:

任性孩子的表现是对家长的正确劝告故意不听,稍不如意就犯拧,拧劲一起来,家长怎么说也不行。任性的孩子总爱拿“不吃饭”、“大哭大闹”、“满地打滚”为手段要挟家长,一旦他们通过这一番折腾最终“如愿以偿”,就会变得越来越任性。任性对孩子健康成长是有害的。如果干什么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没有任何约束,性格就会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就会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越发不冷静、爱发脾气。任性原因有多种任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但关键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任性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惯、放任、迁就;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家长说得对不对,一概不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的意愿、想法,只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并想出各种方式让孩子就范,这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也是形成任性的原因;另有一类家长经常当着别人面数落孩子,爱用讽刺、挖苦的语气和孩子说话,虽然是为孩子好、哪怕家长说得再对,也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导致孩子为了面子,为了和家长对抗,故意任性犯拧。纠正任性招不少防止和纠正任性的方法有很多,关教授给家长介绍了几种方法,您不妨试一试。▲提前打好预防针孩子任性发作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当预计孩子可能因某种情况任性时,要提前打好预防针。比如带孩子到商场之前,要估计到孩子会要求买玩具,一旦得不到满足八成会耍赖。家长在从家里出发前就要和孩子讲好条件,看到喜欢的玩具只许看一会儿,不能买,不听话就不带他去商场了。如果孩子表现好,家长可以表扬鼓励他,甚至可以给他买个小礼物以示对“不任性”的奖励。▲遇到犯拧不能软孩子任性往往是抓住了家长的弱点。家长怕孩子哭,孩子就哭;家长怕孩子满地打滚,孩子偏偏要满地打滚。就比如上文提到的郑女士,因儿子哭闹打滚在众目睽睽之下感到难堪,她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满足小明的要求买下机器狗。“得逞”了的小明会因此认为,妈妈怕他在人多的时候耍赖,下回他还用这一招。因此,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绝对不能让步,不管他怎么哭怎么闹,都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而且一定要坚持到底。▲让孩子多与人交往目前,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溺爱,又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形成孤僻、执拗的性格。形成这种性格后,在外面和小朋友、同学相处困难,一不顺心,回家更要耍脾气,恶性循环。因此,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在和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没道理要求别人事事顺着自己,对别人任性耍脾气的结果可能就是“没人理了”。孩子慢慢会因此意识到任性的坏处,并且在和同龄人交往中改变任性的坏毛病。2.家长训斥孩子的最佳方案由于孩子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往往引起意想不到的恶作剧和事故。有时,他们会弄坏十分贵重的东西。出现这些情况,做家长的当然要加以训斥。但有的家长训斥孩子不得法,往往使孩子产生抗拒心理,从而使训斥达不到应有效果。针对上述情况,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松达哉先生提出10条训斥孩子的最佳方案。为孩子不听话而头疼的家长不妨一读:一、当孩子的某些行为可能造成重大危险时,如孩子在公路和水沟边玩耍、玩火或玩耍利器时,要毫不客气地狠狠力口以训斥。二、当场训斥。对于幼小的孩子,如果不当场加以训斥,就不会有效果。固为早上发生钓事情等到晚上再去训斥,孩子早就忘在脑后三、训斥时,全家人要意见统一。态度一致。同样是撒野、淘气,可是家里的人有的训斥,有的放任不管,有的甚至批评不该训斥孩子;这样是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但是,在训斥孩子时如果大家七嘴八舌一块训,那效果也不好。要由一个人做代表,其他的人可以采取赞同的态度。四、先表扬后训斥。不要一上来就不分清红皂白地猛训一通,可以先表扬一下孩子好的一面,然后再批评做错的地方。五、管教孩子不能例外。同样是孩子淘气,由于客人在场,或者是身体劳累,事,情大忙等原因,时而训斥,时而不管,那是管教不好孩子的。不要制造例外,始终如一的训斥方法是很重要的。九、不要在饭前训斥。在饭前和吃饭时斥责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特别是禁止或限制孩子吃饭,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十、要以强烈的疼爱之情来训斥,不要抱着怨恨情绪来训斥孩子。只要经常以疼爱心情和诚意同孩子接触,和孩子进行亲密的交流,训斥就会收到好的效果,给孩子的人格以好的影响。即使训过了头,也会取得孩子的谅解。

淘气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所谓的淘气、不听话孩子,都有共同点:

1、精力充沛,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2、对一切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好学、好问。

3、胆子大,天不怕、地不怕,敢冒险,常常出人意料的事。

4、歪点子多、说谎脸不红。

5、意志坚定,执拗固执,不到黄河不死心。   这样的孩子品质超过常人,一般人对他们很难理解,总是嫌弃他们淘气、不听话。在学校,也不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但是到了社会上,他们常常走在时代的前列,称为一方面的领军人物。有人做过统计,中国20%的富人,高学历不到2%.相反,那些乖宝宝、小绵羊、五好学生到了成年却只能养家糊口。   淘气、不听话的孩子也有触犯法律进入高墙的。也有人这样说:监狱里极少低智商的人。这是淘气、不听话的孩子走向两极分化的结果。   谁家有淘气、不听话的孩子是福气。但是也给家长出了道难题:要么成材;要么成害。多下点功夫,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就会成为栋梁之才;一味讨厌、嫌弃他、放任自流则有可能受到祸害。

太听话的孩子可能因为过于服从而丧失自主性和生命的活力,但是孩子完全不听话就意味着父母失去影响力(当然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如果孩子不听从我们,我们的教育要求再合理也没有用处;如果孩子不是从内心信服我们,我们的压制往往让事情更糟。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听从又信服我们呢?这取决于我们对孩子而言是否具备威信。父母的威信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前提。 三种经验 那么,如何在孩子面前建立我们的威信呢?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感受一下威信是什么。请跟随我的思路,来回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几种经验: 第一种经验 人们是否听从一种建议,往往不在于建议是什么,而是在于建议是谁提出的,在于我们对这个人的信服程度。医生对我们健康的建议我们是肯定听从的,成功者的经验我们是听从的,那些长者、过来人对我们的忠告我们也是愿意听的;相反,假如给我们提建议的人不是专业人士,不是成功者,不比我们更智慧、更成熟,我们一般就不予理会。 第二种经验 即便建议是正确的,而且提供建议的人也值得信服,但是我们仍然未必听从这个人,因为当我们的理智败于感情,败于我们的惰性的时候,我们就会放任。所以,孩子不听我们的话,但是听老师的话;所以爱人要求我们不吸烟我们办不到,但是办公区禁止吸烟,我们就能够忍住我们的烟瘾。简而言之,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该做什么,但是做不到,我们明明知道不该做,可是管不住自己,这个时候,就需要威慑。 第三种经验 即便建议是正确的,而且提供建议的人也值得信服,而且这个人对我们也有威慑作用,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听这个人的建议吗?不一定。假如我们讨厌甚至憎恨这个人,那么即便我们知道这个人说的对,知道不这样做对我们自己有威胁,但是我们依旧会不听这个建议,因为为了向这个人证明我们讨厌他或者憎恨他,我们会逆反,会反抗。 上面这三种经验包含了威信的秘密。它们分别代表构成威信的三种基本要素:信(信服因素)、威(威严因素)和情(情感因素或者说好恶因素)。 换而言之,我们要想让孩子对我们心悦诚服,我们需要让孩子信服我们、让孩子感到我们的威慑,还要让孩子喜欢和亲近我们。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信 服 构成父母威信的第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信服因素。孩子对父母的信服有双重的含义,其一是对父母精神特质的追从、向往;其二是孩子对父母的信赖。 孩子渴慕和欲求的人格、思想、能力、境界等,在家长身上具备,孩子自然产生信服并效仿,这就是追从。追从是一种亚信仰。通俗点讲,就是我们身上要有让孩子佩服的地方,而且越多越好。孩子爱玩电脑,我们是程序设计员,孩子怎么会不向往我们?孩子渴望坚强,我们意志坚如磐石,孩子怎么会不信服我们?孩子崇尚智慧,我们对很多问题都能有独到的深刻的见解,孩子怎么会不愿意听我们的意见?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文化水平或者社会地位低,其实知识或者地位并不是威信的必要因素,只要家长处事谨慎、爱动脑筋、人格高尚,就可以获得孩子的敬佩。最怕父母自身缺乏修养又不思进取。事实上,为了孩子而自我提升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也是 家庭教育成功的保障。 “信”其实指的是家长的精神内容。假如家长精神内容过于贫乏,比如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待人原则和人生追求,假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找不到优秀的榜样可以效仿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导致孩子精神空虚、内心无着落。我们经常见到那些出身最下层的孩子,由于家庭处于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贫困中,导致孩子没有追求、不懂礼仪、追求低级趣味、做事缺乏原则等,就是这个道理。 假如家长的精神内容过于浩瀚而且境界极高,既可能给孩子一个很高的起点以及丰富的精神给养,也可能导致孩子感到无法超越,而选择退缩、转移或者反向。比如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不学文学,不爱哲学,而对科学充满兴趣,最后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就是这道理。因为当人们发现自己的父母是一座高峰实在无法超越的时候,与其忍受这种失望,不如另辟它途。当然,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在普通家庭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