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心得体会范文 >正文

电影抗日战争心得体会范文(14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观看电影抗日战争心得体会

电影一直被视为一种表达情感和传达价值观的强有力方式,它能够通过故事、角色和场景等元素,将观众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并带领他们体验不同的情感和经历。观看电影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不仅能让人更好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更能体验到那段峥嵘岁月的艰辛和英勇。

第二段:史实再现。

抗日战争的历史实践中,有很多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这些故事是电影创作者的宝贵素材。我们可以通过电影,重新回到当年的抗日战争年代,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苦难。比如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所有角色在战火中磨练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故事和形象,使我们对抗日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段:道德启示。

电影能够通过展现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良心和品格,引导观众探索和审视人生的价值。抗日题材电影中经常会表现出主人公人物通过对个人信仰和道德观的坚守,以及对正义和真相的信念,而遇到历史考验时不畏强权和压力,牺牲自我完成历史使命。如电影《建国大业》中,毛泽东不为权利所动,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最终创立了新中国。这些道德启示,对于现代人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四段:文化反哺。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承载了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智慧。抗日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体现着中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载体。在全球化的今天,电影产业也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抗日题材电影的传播和推广,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电影还能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让不同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五段:对自身的反思和追求。

最后,观看抗日题材电影,也是一种自我反省和修养的过程。通过电影,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和成长。同时,观看抗日题材电影也能够启迪我们的追求之路和人生路途。在旁征博引中审视历史、探索未来,以更加深沉的思考和内心的追求去看待自己的人生。

总之,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电影不仅承载了历史的影响和人类的智慧,也对于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多关注一些有价值的电影作品,用心去感受、思考、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生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

琼崖抗日战争心得体会

琼崖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南疆的重要一角。在抗日战争期间,琼崖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经过多年的战斗,琼崖抗日战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战士们深刻体会到了抗日战争的艰辛与不易,也体味到了爱国主义的伟大,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心得。下面,我将分享我所经历的琼崖抗日战争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了抗战是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琼崖战场位于中国南疆,是抵御日本侵略者南进的重要阵地。在战争的洗礼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与野蛮,他们非但没有人性,还对中国人民进行了种种暴行。我们亲眼见证了家园被日军烧毁、老百姓被杀戮的情景。这不仅激起了我们抵抗侵略者的强烈愤怒,更让我们明白到,如果中国人民不奋起抗战,我们就将面临灭亡的命运。因此,抗战不仅是为了保家卫国,更是为了民族的尊严与生存。

其次,琼崖战场的艰苦环境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品质。琼崖地区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山高林密,气候恶劣,正如古人所云:“山高皆需步,市末路不通”。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战士们不能退缩,只能努力适应并战胜困难。适应环境需要以习惯为基础,从一开始就对环境进行细致的了解,并且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同时,我们还要有足够的意志力与毅力,坚韧地坚持战斗,不畏艰辛,不退缩不让步。正是在战斗中,我们锤炼了意志品质,培养了坚强的大无畏精神。

再者,琼崖战斗教会了我们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战争时期,琼崖战场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我们不仅需要迅速地适应环境,还需要与其他部队进行紧密的合作。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强敌。编制严密的作战计划、相互支援的方案、高效的指挥体制证明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疆场上,我们的每一步都需要与队伍中的其他人紧密配合,只有相互扶持、相互支持,我们才能获得胜利。我相信,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让琼崖战场一次次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最后,琼崖战斗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在抗战期间,我们战士们长时间离开家人,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每次回忆起离别时的眼泪、思念时的担忧,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深深的感慨。在战斗中,每一天都是我们生命的考验,我们时刻都不知道明天能否平安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正是这种珍惜生命与家人的感受,让我加倍珍视与家人的宝贵时光,珍惜家庭的团聚和温暖。

总结来说,琼崖抗日战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与担当。通过这场战斗,我对抗战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琼崖战场的环境也让我体会到了适应与坚持的重要性,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战争中发扬光大。回想起这段经历,我对抗日战争的情感之深沉与共鸣,蕴含着对家人的思念与珍惜。这些心得体会将伴随我一生,让我更加坚定地热爱祖国,更加珍惜与家人的团聚时光。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将继续不畏艰辛,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心得体会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光辉而又血泪交织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意志和勇气的集中体现。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通过电影创作方式表达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英雄壮举以及对民族意志的凝聚。在观看这些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的过程中,我深受其感动和启发,体会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力量、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

首先,抗日战争题材电影让我感受到中国人民在逆境中所展现的坚强勇敢。电影《太行山上》讲述了一群农民的抗战历程,正是他们平凡而又坚韧的精神,使得抗日战争能够得以成功。在电影中,穷山沟里的农民因为中国国土的沦陷而丧失了生活的安全,然而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他们并没有选择逃跑或者投降,而是携起手来,组织起抗日队伍,为保卫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在太行山上战斗,虽然武器简陋,装备不足,但他们用自己的无畏精神和顽强意志阻击了日本鬼子的进攻,为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次,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电影《南京!南京!》在虽然描述了南京大屠杀,但是它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直面困境,勇往直前。在片中,无论是遭受屠杀的百姓,还是勇敢救援的士兵,他们都没有放弃对于生活的渴望,他们在死亡线上寻找希望,努力抵抗入侵者的暴行。这种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明白了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力量,我们才能战胜任何困难和危机。

第三,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弘扬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电影《战狼2》讲述了一个中国特种兵在亚非援助行动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而在整个故事中,主人公并不是个人英雄,而是一个用行动诠释着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战士。在电影中,主人公杰克作为一个中国人,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展现出为国家牺牲一切的精神。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激励着每一位观众,让我们明白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只有我们团结互助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唤起了我对民族意志的凝聚和自豪。电影《锦绣未央》描述了一个日本军官为对抗日本侵略而去寻找自己的身份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到民族意志的凝聚是中华民族存亡与荣辱的决定性因素。在电影中,中国人对于自己民族的认同与荣辱感深深影响着每个角色的决定,使得电影从一个个人故事逐渐扩展到了一个民族意志的表达。这种民族凝聚的意志力让我们深感自豪,并坚定了自己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总之,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以其鲜活的形象和震撼人心的情节,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逆境中所展现的坚韧勇敢、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同时也弘扬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唤起了对民族意志的凝聚与自豪。这些电影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撼,更在心灵深处激发起每个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责任。

抗日战争的心得体会

7月29日下午,我同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部分部门的同事一同参观了位于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获颇丰。

在此次展览中,纪念馆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共有8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中国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日军暴行、伟大胜利、铭记历史,通过1170幅照皮、2834件文物和大量的视频影像,全面具体的展现了中华儿女不惧来犯共赴国难,英勇抵抗日军军国主义侵略的伟大光辉历史,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反映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和多个角度了解到抗日战争,一方面使我更加懂得和平来之不易,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另一方面,增强了我的爱国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勿忘国耻、勿忘历史,这绝对不是一句口号,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法西斯势力的再次抬头。

当我离开日军暴行的展览部分时,心中愤懑不平,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头骨、前辈们被砍杀的照片、日军残害中国抗日军民使用的各种毒气炮弹、妇女被施暴的记录历历在目,不敢忘却!南京大屠杀中遇害的300000余人,愿你们在天堂走好!

在这次的参观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全民族一致抗战、抵御外敌的决心和勇气,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四万万同胞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国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缅怀历史,我看到了侵略的可耻和战争的残酷,仇恨可以化解,但是历史不能忘却,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抗战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纪念抗日战争正是为了警示后人,不能让历史重演,我们中华儿女要铭记历史,增强国民自尊心和自信心,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忘记历史,将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历史还将重演!

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涌现出来,其中既有历史剧情片,也有动作片和战争片。观看这些电影,让我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那段艰苦卓越的抗战岁月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下面我将从题材选择、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艺术呈现以及影响力等方面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题材选择方面,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确保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代表性。这些电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展现出了民族英雄的伟大事迹。例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太平轮》等影片,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情节的扣人心弦,展示了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精神和伟大智慧。这些电影所揭示出的历史真相以及那段岁月中的英雄人物,让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次,在叙事方式方面,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常常采用感人至深的叙述手法,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些电影通过个人故事和事件的叙述,展示了普通人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奋勇抗战的精神。例如在《湄公河行动》中,通过描绘中国边防哨所的官兵们在维护国家安全中所付出的艰辛和牺牲,展现了他们为了全体国民幸福和安宁而奋斗的精神。这些故事通过情节的扣人心弦和人物的形象鲜明,令观众更加直击人心,增强了对抗日战争历史的感知和认同。

第三,在人物塑造方面,抗日战争题材电影根据历史原型和真实故事,塑造了许多英勇无畏、坚持正义的角色形象。这些角色对于抗战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气。例如《中国机长》中的刘长海,他在武汉保卫战中的英勇事迹令人钦佩,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民族自豪感。这些伟大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对抗战历史的深入了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豪情壮志。

第四,在艺术呈现方面,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在视觉和音乐上都有较高的水平。这些电影在场景设计上还原了当时的环境和氛围,通过精心的服装和道具搭配,使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抗战岁月的艰辛。同时,电影中的音乐和配乐也极为出色,音乐的营造将观众带入那个时代的情绪和氛围。例如,电影《建军大业》中的音乐配乐有力地烘托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背景,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的影响力不可忽视。这些电影以鲜活的形象和情节向观众传递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关注。这些电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对历史的纪念和致敬。通过这些影片,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英勇抗战的历史,激发对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思考和认同。同时,这些电影也起到了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作用。

总之,抗日战争题材电影通过丰富的题材选择、感人至深的叙事方式、英勇无畏的人物形象、高水准的艺术呈现以及广泛的影响力,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励志。这些电影提醒人们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勉励人们在当下的生活中保持坚定的信仰和勇往直前的动力,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观看电影抗日战争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200字)。

电影一直是人类娱乐的艺术之一,它能让我们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享受。而观看电影也可以让我们体验到历史的感受,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战争的电影。最近,我观看了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历史和精神,引起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反思。

第二段:电影剧情与历史联结(250字)。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妇女抗日救亡的故事。剧情围绕着一位刘妈妈和她的七个女儿展开,她们在军队的帮助下驱赶了日军入侵,同时也做好了很多其他的防御工作。电影中的场景很多都是真实的历史画面,在我看来,这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画面让我更加真实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和困难,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斗争的精神。

第三段:感触与体验(250字)。

观看这部电影引起了我深刻的体验和感触。电影中的抗日救亡精神感染了我,让我更加感受到了团结与坚强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军侵略期间,中国民族曾经遭受巨大的痛苦,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和未来,努力向前看,为了我们国家的发展而努力。

第四段:反思历史与未来(300字)。

回想起来,我们同样是在一个国家历史循环的时代中生活,值得我们思考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中的教训。同时,它也给我们指引了向未来前进的方向。电影中的故事让我明白,我们应该努力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前进,并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共享和享受这个美好的国家,因此,我们需要珍惜历史,并为了未来而努力。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200字)。

带着心中的感受和理解,我对抗日战争和抗日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也更加关注着现实生活中的改革和发展。我相信,未来我们仍然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抗日战争时代的精神,那么,我们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心得体会

近年来,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业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观众热议和推崇的焦点。这些电影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对英雄的崇敬,同时也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和爱国情怀。笔者通过欣赏几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深刻领悟到历史给我们的启示,觉得这些电影对于现代青年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电影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真实性。

抗日战争题材电影通过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塑造,展现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电影中的场景重现了当时的战场和暴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抗日战争的残酷与艰难。电影通过讲述抗日英雄的事迹,向观众们展示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令人深受感动。这样的还原既能使观众在感叹中传承历史,又能让观众们回望过去,思考未来。

第二部分:电影让我们对英雄有了更深的认知。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形象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电影通过剧情的设计和人物的性格刻画,塑造了一批令人敬仰的英雄形象。他们不仅具备了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还有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他们在充满敌意的战争环境中不仅没有丧失人性,反而表现出无私奉献和拯救同胞的精神。通过这些英雄的展现,电影教会了我们正义、友爱和互助的真谛。同时,这些英雄形象也给了我们继续努力,追求卓越和为国家争光的动力。

第三部分:电影弘扬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中展现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这些电影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在电影中,抗日战争的英雄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而不懈地奋斗。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了最后的胜利,为了子孙后代的和平生活,进行着一场场艰苦激烈的战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让我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永不言弃。

第四部分:电影唤起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不仅勾起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也唤起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电影中描绘的战场与祖国的光辉历史紧紧相连,让我们看到自己身为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电影中的英雄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战,为国家争光,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让我们产生了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发了更多的中国青年走向国家的心。

第五部分:电影对现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对于现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电影既是一种历史教育,使年轻一代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也是一种精神激励的手段,激发了年轻人追求卓越和奋发向上的动力。年轻人通过欣赏这些电影,能够深入理解历史的洪流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志存高远,勇往直前。这样的教育和激励对于年轻人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实性,对英雄有了更深的认知,感受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唤起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些电影的鼓舞和教育作用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国家和民族有了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更多的优秀抗日战争题材电影能够面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会为国家的未来带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抗日战争年心得体会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长期、艰苦、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历时八年,无数无辜的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浴血奋战。我有幸参与了这场战争,深有体会的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和人民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抗日战争年中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抗日战争年我明白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抵抗。无论是壮丽的长征精神,还是浴血奋战的台儿庄战役,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坚不可摧的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我深感普通百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强敌。

其次,抗日战争年让我感受到了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在战争年中,我所处的地方经历了严重的食物短缺和资源匮乏的困境。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都不屈不挠,努力寻找解决之道。我们深知只有艰苦奋斗,才能赢得抗战的胜利。因此,我们把困难当作考验,在团结一心中度过了难关。我深刻认识到,困难永远不会长久,只要我们坚持到底,就会看到曙光。

此外,抗日战争年让我见证了中国人民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友爱。在战争年中,我所在的社区成立了各种互助组织,有的组织提供食物,有的组织负责疏散,还有的组织提供医疗援助。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意识到只有相互帮助和团结一心,才能够度过难关。我和我的邻居们一起与困境抗争,彼此慰藉,互相支持。这种友爱和互助的精神是抗战年中最宝贵的财富,我将铭记于心。

最后,抗日战争年让我明白了爱国主义的真谛。在战争年中,我亲眼目睹了无数烈士们为了国家的利益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感动了我。我意识到真正的爱国主义并不是口头表达,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气和决心。

总之,在抗日战争年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坚韧,爱国主义和团结的教训。这场战争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军队和武器,更取决于它的人民的意志和胆识。只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带来胜利。因此,我将继续传承并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努力为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做出贡献。

八路军抗日战争电影

国抗日战争题材电影以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主旨,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表现抗战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民族尊严和独立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路军抗日战争电影,供大家分享。

由中国台湾知名女导演郑芬芬执导的电影《畹町桥》在云南省畹町举行开拍仪式。影片将通过一名远征军老兵回国寻亲的故事,追忆远征军滇缅抗战历史。

电影《畹町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的滇缅抗日战场为背景,以一名远征军老兵上官青回国寻亲的回忆为主线,用上官青与远征军连长凌河和当地傣家姑娘玉香3个年轻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情感,再现惨烈而英勇的滇缅抗战历史,追忆入缅作战远征军的功绩。

导演郑芬芬说,这次拍摄抗战题材影片,与自己以前的风格不太一样,但是远征军在中国抗日历史上功勋卓著,她希望以电影的视角,讲述一个充满人性内涵和对战争反思的远征军抗战、情感故事,让人们了解远征军入缅作战历史。

畹町桥是中缅两国交界河上的界桥,于1938年抢修滇缅公路时初建,是当时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国际交通口岸。1942年,中国十万远征军从畹町桥出境,赴缅作战,抗击日军,在对日作战岁月里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创造了辉煌的抗战历史。

正值“九一八事变”83周年之际,由香港导演吕小龙执导并主演,严歌苓任文学顾问,郑佩佩携女儿原子鏸,搭档老戏骨曾江领衔主演的首部“慰安妇”题材电影《黎明之眼》,今日曝光海报及预告片,影片正式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影片以真实故事为蓝本,用写实手法全景记录“慰安妇”所受的非人待遇,在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同时,更揭开至今仍未被正视和尊重的“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

全景记录——“慰安妇”群体无法愈合之伤。

1994年,由吕小龙自导自演的影片《地狱究竟有几层》引发各界人士对“慰安妇”历史的关注。20xx年间,吕导持续深入研究“慰安妇”问题,面对日本政府“不道歉、不赔偿”的消极态度,以及“慰安妇”相继含恨离世的紧迫现状,他首度聚焦“慰安妇家族伤痛”这一题材,不仅全景呈现出抗日战争年代“慰安妇”这一饱受摧残的悲惨群体,更以跨越祖孙三代的全新视角审视“慰安妇”历史所带给后人难以愈合的情感裂口。导演吕小龙表示:“我曾亲自拜访过一些‘慰安妇’,她们之中不少已经90岁高龄,疾病缠身,晚年生活尤其困苦,更有不少故去的老人等不到日本的道歉,至死不能瞑目。这让我感到时间的紧迫,我们必须要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也必须让国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首搬银幕——定档9.18揭日军侵华暴行。

电影《黎明之眼》最终将上映档期锁定在“9.18国耻日”。主创团队排除万难取得大量史实影像资料,并首次将“慰安妇”这一敏感题材搬上大银幕,承载着强烈的民族情怀。片方负责人表示:“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亚洲妇女充当‘慰安妇’起,83年间这段历史得不到日本的正视,和对军国主义侵略恶行的忏悔。我们看到的反而是篡改历史教科书、解禁集体自卫权、参拜靖国神社、美化‘南京大屠杀’,种种劣行践踏着中华民族的宽容底线。影片选定9月18日上映,就是想警醒世人,有些历史我们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被日本侵略的屈辱历史就是不能被忘记的。而战争的伤痛,对于女人,比男人更深。《黎明之眼》就将用镜头还原这段更应被正视的‘慰安妇’伤痛史。”

双发海报预告——打开慰安妇的生命档案。

在日前曝光的影片先导预告中,现代场景与黑白影像交互出现,将和平年代下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段屈辱悲惨的历史中,打开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而同时发布的“黎明之眼”版海报,则透过一只沧桑流泪的眼睛,影射出慰安妇被日军凌辱的凄凉惨象。导演吕小龙透露:“20xx年间对‘慰安妇’历史史实的深入研究,让我愈发认定那段历史不应被国人遗忘,更不应被日本扭曲。《黎明之眼》将直面战争对女性肉体和灵魂的双重迫害,同时将片名定名为‘黎明之眼’,也寓意着对未来的殷切希望。虽然战争的痛苦永远留在了人们心底,虽然让日本正视历史问题的道路依旧艰辛而漫长,但对于那些曾被战争伤害的人们,我们始终坚信黑夜总会过去,黎明的曙光将照亮双眼,温暖每颗曾饱受摧残的心。”

《一九四二》错了。

电影《一九四二》热映被批反映史实存伪记者核实三大质疑——。

“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必须面对的真相”,以此为宣传语的电影《一九四二》正在热映中,该片描述了1942年到1944年之间,河南省因为天灾人祸发生的大饥荒,引发了不少观影者对那段饥荒岁月的哀痛和反思。

然而最近,一篇题为《戳破〈一九四二〉的伪历史》(以下简称《戳破》)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其中指出这部号称还原历史的电影当中,存在诸多错误描述。

记者通过资料查证发现,电影当中确有不够精准甚至错误的描述。

争议一。

当时政府禁止报道?

在电影当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蒋介石因听说《大公报》报道了河南饥荒的事情而大为光火,下令《大公报》停刊三天,并且要重新刊发文章,以正视听。

《戳破》一文指出,当时的国民政府并没有对河南饥荒的事情进行封锁,媒体也在不断报道此事。自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3日《大公报》被停刊这段时间里,据作者的不完整统计,报道河南饥荒的新闻已多达40余篇。

同时《戳破》提出,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王世杰在1943年2月4日的。

日记。

披露,《大公报》被停刊的真实原因是“指摘限制物价之失败”。尽管王世杰在1942年12月7日辞职,但《戳破》一文的作者认为他属于知情人。

记者核实。

新闻管制存在《大公报》被停刊或因豫灾。

根据资料,《大公报》在1943年2月3日、4日、5日被勒令停刊。

昨天下午,记者在国家博物馆微缩胶卷阅览室调看1942年9月到12月的报纸,发现《大公报》至少刊登“豫灾”15次以上,大多刊登在2版或者3版。

同时,在重庆发行的《新华日报》,从1942年年底到1943年上半年,同样有不定期的对河南灾情的报道。各类报道加起来,至少有一百篇以上。

《戳破》一文提到的《大公报》“指摘限制物价之失败”,在1943年2月2日的社论《看重庆,念中原!》中,是和河南饥荒一起提出来的,文中在接近结尾处说:“我们为什么又重复这一段话(指摘限价)?老实说,是因为对河南灾情有感而发。”这篇文章刊发后第二天,《大公报》就遭停刊。

而根据《新华每日电讯》今年9月14日刊发的《1942年河南大饥荒与〈大公报〉“血泪之笔”》,时任《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事后回忆,当时他曾向相关人员询问《大公报》被停刊的原因,证实是因为报道河南灾情。

据此,虽然不同资料的记录有出入,但当时新闻管制还是存在的,而且《大公报》被停刊也不能排除是因报道豫灾所致。

-彭德怀评冈村宁次:很厉害的人值得学习。

-44年冈村宁次的侄子被俘记:被民兵活捉。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撼山易撼薛将军难。

-冈村宁次无罪释放之谜:汤恩伯劝蒋介石放他一马。

争议二。

美国记者报道后赈灾才开始?

在电影当中,有一大段情节描述美国记者白修德独自一人深入灾区,采访了大量一线情况,他辗转见到蒋介石后,在他采写的内容的推动下,蒋介石开始下令全面救灾,赈灾粮才开始运往河南。

对此,《戳破》一文指出,白修德的报道刊发之前,赈灾已经全面展开了。

记者核实。

美国记者没来赈灾就已开始。

记者查证发现,根据白修德的回忆录,1942年10月,他第一次听说河南有灾情,并且在没来得及到灾区采访的情况下,他已经在《时代》周刊发表文章,描述灾区情况。

然而记者通过当时的媒体如《新华日报》等的报道发现,赈灾应该从1942年9月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当年9月30日就有报道《行政院决议救济豫灾》。

而根据河南省地方史志的描述,从1942年9月到10月间,灾民分类登记、灾情考察等工作已经展开,到1942年底,国民政府已经多次发放赈灾款。

不过,前面提到的《大公报》1943年2月2日的社论中称:“截至本报通讯员上月十七日发信时,尚未见发放赈灾款之事。”

而当时《大公报》记者是亲赴河南采访,其反映的情况也有一定可信性,可见当时至少在某些地方还有赈灾款未发放的情形存在。

由此可见,政府的赈灾工作在白修德去灾区之前就已经开始,在这一点上,影片的逻辑是错误的。

不过当时确实有可能存在白修德的文章刊发前还有赈灾款发放不到位的情况,但这不构成逻辑出错的理由。

另外记者还发现一个小漏洞,那就是白修德并非孤身一人去灾区,而是和好友《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一起前去,这与影片不符。

争议三。

日军发放军粮救命?

电影临近结尾处,侵华日军的指挥官之一冈村宁次乘飞机视察灾区,并且提出要用军粮赈灾,其目的是收买人心,为其所用。对此刘震云说:“1943年,日本人开进了河南灾区,这救了我的乡亲们的命。”

但《戳破》一文指出,日军并没有主动放粮赈灾。

记者核实。

无日军放粮记录,饿死乡亲的是日本人。

由于影片中要求放粮的人是冈村宁次,其身份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其要求发放军粮赈灾,应该是一项政策性措施。不过,记者在其回忆录当中,并未查到相关的记录。

同时,侵华日军相关政策的执行者日伪政府,也没有相关的记录。

按照《一九四二》的原著《温故一九四二》的描述,作者刘震云主要是以他的老家延津出现灾情、饿死大量老百姓为主轴,回溯、展现整个河南省的灾情,并称日军开进河南救了乡亲的命。

然而记者查证发现,延津在1942年灾荒到来之前的1938年就已经沦陷。由此看来,饿死乡亲的也是日军。

质疑者声音。

希望电影正视历史。

专家说法。

靠历史表达观念不可取。

对于电影《一九四二》及其原著《温故一九四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黄道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纯粹是一部虚构的小说,那倒没关系。

问题在于,刘震云在那本书中以发现者自居并叙述历史。“他想表达一个观念——国民党对老百姓太坏。我不想评论这种观念,但是,他把历史当做了他表达这种观念的工具,这就很不可取了。”黄道炫说。

在黄道炫看来,当年灾民的苦痛,和天灾肆虐、生产力低下、政府腐败、日军侵略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息息相关,从中抽掉任何一点都不足以全面认识。

记者从前天起就试图通过跑娱乐口的同事与华谊公司及刘震云方面联系,但直到今天上午,没有收到来自上述两方的任何回应。

谌旭彬告诉记者,他抱着工作的心态,在首映日便观看了该电影。他对电影本身并没什么意见,但对其事实部分产生了一些看法。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史实性问题,有很多网友在微博讨论,也曾向他提问。这也促成他写这样一篇文章,给那些感兴趣的读者。

想看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

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那么你看过什么抗日题材的电影呢?不妨来写一下你的观后感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想看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也想到了自己,嘎子的形象总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我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惭愧之极。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又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只有像嘎子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华的祖国正兴盛。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龙腾虎跃今胜昔了。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国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会更蓝;水会更清;空气会更清新;经济会越来越繁荣;人民会越来越幸福;国力会越来越强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祖国会因为有了我们而骄傲、自豪!

昨天我们全校一起观看两部抗日战争《紫日》、《东北归纵队》。

在《紫日》这部电影片中它讲述的是在1945年俄国向日本宣战中的一位俄国女中尉娜莎和中国农民杨玉福、日本女中学生秋叶子在逃亡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故事一波三折,紧扣心弦,跌宕起伏,虚实并存。在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经历几次险难之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森林中,他们因为仇恨几次想杀对方,特别是杨玉福和秋叶子。在秋叶子遇险时,杨玉福几次想让她自生自灭,但由于我国思想传统的深厚影响下,在复杂的心理较量下,最终还是救了秋叶子。故事虚实交换,扣人心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杨和秋叶子之间的矛盾中,反复地写了杨的复杂心理。杨是个老实的农民,只因在日本侵略军残忍地杀了他的母亲和他的乡亲后。在一次日本扫射中侥幸生存了下来,正好俄国军队来到,和俄国军队一起离开的,却不料,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日本的生活区,遭到日本敌军的反抗。与娜莎一起逃亡,并找了俘虏秋叶子,叫她带他们走出森林。于是故事就这样精彩地展了开来。

我很佩服杨玉福,在敌人面前,他能忍下满腔的仇恨屡次救了敌人的族人。而秋叶子的表现与杨玉福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秋叶子在几次闲下中想杀了杨玉福,但没有机会,有机会时下不了手。但令人婉惜的是秋叶子为了告诉她的族人战争平息了被她的族人杀死了。在这片电影中,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着很好的借鉴。都反映着在当代的国家的思想传统:杨玉福所代表的是我国以德为思想传统的表现,杨玉福运用得很好;秋叶子所代表的是日本的道德思想以败失尊严为思想传统的'表现;娜莎代表的是俄国军人以服从为思想。一个国家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上,一个国民所受的文化素质之深浅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如果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深,不会关注国家的兴亡,他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好不好。

在片中我也学到了一些常识:例如说在草原上发生大火时,不要顺风而逃,而是在一与火绝缘处用东西保护头部扒以地面。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8月31日18时,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自治区党委各部、委、办、局干部职工900余人,在自治区党委会议中心二楼礼堂观看了影片《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如此记述:“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五个月。敌人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当年,聂荣臻元帅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百团大战”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敌华北方面军在其作战记录中也承认“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彭德怀元帅曾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由此观之,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遏制了妥协投降的逆流。它用事实证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抵抗日寇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年8月28日,以此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的电影《百团大战》将在全国院线上映。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点影片,《百团大战》以类型化的电影语言,再现了这段永不磨灭的抗战记忆,弘扬了永不屈服的抗战精神,也提醒今天的中国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组织观看电影《百团大战》的通知要求,作为自治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已经安排组织全区各地、各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各族各界人士观看影片。

在笔者看来,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观看电影《百团大战》,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全民抗战生生不息的精神。试想,当时我们在那么贫弱的条件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赶走战争恶魔,迎来和平天使。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战精神不能丢,我们永远不能忘却那段民族苦难的岁月,永远不能忘却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的前辈英雄,永远不能忘却今日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正值“九一八事变”83周年之际,由香港导演吕小龙执导并主演,严歌苓任文学顾问,郑佩佩携女儿原子鏸,搭档老戏骨曾江领衔主演的首部“慰安妇”题材电影《黎明之眼》,今日曝光海报及预告片,影片正式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影片以真实故事为蓝本,用写实手法全景记录“慰安妇”所受的非人待遇,在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的同时,更揭开至今仍未被正视和尊重的“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

全景记录——“慰安妇”群体无法愈合之伤。

1994年,由吕小龙自导自演的影片《地狱究竟有几层》引发各界人士对“慰安妇”历史的关注。20--年间,吕导持续深入研究“慰安妇”问题,面对日本政府“不道歉、不赔偿”的消极态度,以及“慰安妇”相继含恨离世的紧迫现状,他首度聚焦“慰安妇家族伤痛”这一题材,不仅全景呈现出抗日战争年代“慰安妇”这一饱受摧残的悲惨群体,更以跨越祖孙三代的全新视角审视“慰安妇”历史所带给后人难以愈合的情感裂口。导演吕小龙表示:“我曾亲自拜访过一些‘慰安妇’,她们之中不少已经90岁高龄,疾病缠身,晚年生活尤其困苦,更有不少故去的老人等不到日本的道歉,至死不能瞑目。这让我感到时间的紧迫,我们必须要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也必须让国人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首搬银幕——定档9.18揭日军侵华暴行。

电影《黎明之眼》最终将上映档期锁定在“9.18国耻日”。主创团队排除万难取得大量史实影像资料,并首次将“慰安妇”这一敏感题材搬上大银幕,承载着强烈的民族情怀。片方负责人表示:“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亚洲妇女充当‘慰安妇’起,83年间这段历史得不到日本的正视,和对军国主义侵略恶行的忏悔。我们看到的反而是篡改历史教科书、解禁集体自卫权、参拜靖国神社、美化‘南京大屠杀’,种.种劣行践踏着中华民族的宽容底线。影片选定9月18日上映,就是想警醒世人,有些历史我们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被日本侵略的屈辱历史就是不能被忘记的。而战争的伤痛,对于女人,比男人更深。《黎明之眼》就将用镜头还原这段更应被正视的‘慰安妇’伤痛史。”

双发海报预告——打开慰安妇的生命档案。

在日前曝光的影片先导预告中,现代场景与黑白影像交互出现,将和平年代下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段屈辱悲惨的历史中,打开慰安妇群体的生命档案。而同时发布的“黎明之眼”版海报,则透过一只沧桑流泪的眼睛,影射出慰安妇被日军凌辱的凄凉惨象。导演吕小龙透露:“20--年间对‘慰安妇’历史史实的深入研究,让我愈发认定那段历史不应被国人遗忘,更不应被日本扭曲。《黎明之眼》将直面战争对女性肉体和灵魂的双重迫害,同时将片名定名为‘黎明之眼’,也寓意着对未来的殷切希望。虽然战争的痛苦永远留在了人们心底,虽然让日本正视历史问题的道路依旧艰辛而漫长,但对于那些曾被战争伤害的人们,我们始终坚信黑夜总会过去,黎明的曙光将照亮双眼,温暖每颗曾饱受摧残的心。”

今天早上,我收看了中央6台播出的《鸡毛信》。被主人公海娃的勇敢深深的感动了。

一天早上,海娃住的村庄被鬼子扫荡了。鬼子把海娃抓走当带路的。在这之前,一位八路军队长交给海娃一封鸡毛信,里面装着重要信息。晚上,鬼子们又冷又饿,便把海娃的羊抢走杀了吃,海娃想:幸好领头羊没有被抢走,要不然鸡毛信就完蛋了……。

为了把鸡毛信及时送给张连长,海娃想出了一个办法,“逃走”。凌晨,海娃的计划开始实施,海娃跑呀跑,终于跑到了第一座山,山上有鬼子挥动红旗,海娃也跟挥手。结果,把信甩掉了,海娃过了关以后,便翻山越岭,在休息的时候,发现信已经丢了,他便回去找信,虽然找到了,但又被鬼子发现了,海娃只好硬着头皮回去。第二天,海娃骗鬼子说他知道一条捷径,便带领鬼子走进了山道狭窄的石公山,而鬼子却不擅长走山路,海娃呢?趁机跑了。随后几个鬼子追了上去……。

鬼子越追越紧了,海娃对鬼子喊:“八路军来了。”鬼子便信以为真,等他们反应过来,海娃早已跑远了,正在这危机关头,八路军战士从天而降,把海娃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最后,信安全地送到了张连长手里。接着,张连长发动了攻势,活捉了日本鬼子首领。

看完电影以后,我感觉海娃是个勇敢,机智的孩子,而且有一些办法我们跟本想不出来。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件危险事,便大呼小叫,而影片中的海娃在大敌当前时却十分镇定。所以,我们一定要向海娃学习。

由台湾知名女导演郑芬芬执导的电影《畹町桥》在云南省畹町举行开拍仪式。影片将通过一名远征军老兵回国寻亲的故事,追忆远征军滇缅抗战历史。

电影《畹町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的滇缅抗日战场为背景,以一名远征军老兵上官青回国寻亲的回忆为主线,用上官青与远征军连长凌河和当地傣家姑娘玉香3个年轻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情感,再现惨烈而英勇的滇缅抗战历史,追忆入缅作战远征军的功绩。

导演郑芬芬说,这次拍摄抗战题材影片,与自己以前的风格不太一样,但是远征军在中国抗日历史上功勋卓著,她希望以电影的视角,讲述一个充满人性内涵和对战争反思的远征军抗战、情感故事,让人们了解远征军入缅作战历史。

畹町桥是中缅两国交界河上的界桥,于1938年抢修滇缅公路时初建,是当时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国际交通口岸。1942年,中国十万远征军从畹町桥出境,赴缅作战,抗击日军,在对日作战岁月里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创造了辉煌的抗战历史。

《抗日战争》心得体会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作为一名普通民众,我对于抗日战争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以下是我对于《抗日战争》的心得体会。

首先,抗日战争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期间,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侵略者,彰显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后方,大家都积极参与到抗战中,发扬团结的精神。这种团结的力量使我感受到民族的韧性和坚强,也让我深信,唯有团结一心,我们才能够战胜任何强敌。

其次,抗日战争让我懂得了牺牲和奉献的意义。在这场血与火的战争中,无数的烈士们为保卫国家、人民的自由和尊严,英勇献身。他们有的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有的是年幼的学生,有的是妇女儿童。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使我深感震撼,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奉献,才能成就真正的英雄和伟大的时代。

再次,抗日战争教会了我坚韧不拔的精神。坚韧不拔,是那些参战将士和后方工作人员在困境中一次次克服困难、战胜困境的精神;坚韧不拔,是全国人民对抗侵略者的长期抵抗和持久战斗;坚韧不拔,是中国人民永不言败的信念。这种精神追求,使我明白了只要心存希望,就能够战胜困难,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然后,抗日战争教会了我珍惜和平的宝贵。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人民生活艰苦,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深深意识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珍惜和平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以及为和平作出的牺牲和奉献。只有维护好和平,才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繁荣和幸福。

最后,抗日战争让我更加骄傲自豪地成为中国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举,是中华民族崛起的重要里程碑。这场战争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战略眼光。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独立,为后人树立了伟大而光辉的榜样。

总之,通过对抗日战争的思考和回顾,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国、团结、牺牲、坚韧和和平的重要性。这场战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荣耀,也是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最好注脚。我衷心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抗日战争的精神能够代代相传,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够永远繁荣昌盛。

抗日战争心得体会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次战争,以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国土和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代价,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校教授组织了一次关于抗日战争ppt的讲座,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

第二段:认识到战争的惨痛。

战争带来的是那些令人愤慨的场景,比如空气中弥散着亡者的烧焦味,比如被子弹打穿的房子和血污浸透的山河。通过ppt介绍,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痛苦。在战争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异常艰难,经历了种种不堪的折磨。面对着严峻的局面,我们的祖先决心奋起抗争,拼命抵抗侵略者。人民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这样的坚定意志是打败侵犯者的重要筹码。

第三段:传承英雄精神。

通过ppt的学习,我也看到了许多抗战英雄的事迹,他们以自己的血和生命来换来国土的守护。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另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人们充满更加强烈的爱国情怀,整个国家也凭借着这股豪情顽强提升着。

第四段:警戒历史悲剧。

而在学习ppt的过程中,我对侵略者的手段和凶狠程度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有良知的外国势力,而是一个邪恶的战争机器,其残忍和专注于“弱肉强食”的性质让我感到震惊。我们必须时刻警醒,不断汲取历史教训,以免日后遭受到更多的侵略。历史虽然不可能完全重演,但是从历史中学习,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如何打造一个不断发展的国家,更好地确保国家的安全。

第五段:结尾。

总之,学习这次抗日战争PPT的过程不仅是对我们国家历史的追忆,更是对我们责任与担当的激励,我们也必须始终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以同样的精神,来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美好明天。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电影

优秀的抗日题材电影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歌颂革命烈士们的英勇无畏——既有艺术性,也有着教育宣传意义。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电影,供大家分享。

由导演许鞍华执导的电影《明月几时有》将登陆全国各大影院,与观众见面。这部集结了周迅、彭于晏、霍建华、郭涛、黄志忠、蒋雯丽、梁家辉、鲍起静等众多实力派演员的良心之作,齐聚多位影帝影后,向观众讲述了香港社会中平凡小人物的英雄故事。演员黄志忠在影片中首次挑战文人墨客的角色,穿上西装、戴上眼睛,演绎了在战争中流亡的学者、政治家邹韬奋,干净利落的发型,不仅突出了文人的斯文儒雅,还显得整个人神清气爽,平添了几分帅气。

据了解,该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在香港抗日的大背景下,描述了热血抗战的小人物不平凡的经历与付出。在以往的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黄志忠一直都是扮演冲锋陷阵的战士、军官或者将军的角色,与漫天飞舞的硝烟战火零距离接触。这次,在电影《明月几时有》中,他不上战场,拿起纸笔,诠释了饱受战争苦楚的文人,在抗日小分队的护送下,进行了大逃亡,在路上与郭涛饰演的茅盾先生以及其太太(蒋雯丽饰演)相互扶持、相互依靠,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终点。片中,黄志忠戴着圆形眼睛,模样斯文有礼,所有的情绪在眉眼中流露,受到了提前观影的影迷的夸赞。

自古道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坊间这句老话,说的是旧社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除了社会偏见,实际上说“婊子”与“戏子”为了生存而没有气节,但有一部电影却展示面对民族危亡时这群人的大义凛然,为救他人勇敢献出自己,面对危难勇于承担。这部剧就是《金陵十三钗》。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是20xx年张艺谋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并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影片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瞄准全球市场,首度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并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于20xx年12月15日在中国上映,获得国内普遍好评,口碑令其票房不断攀升,在国内累计取得6.2亿人民币的票房,该片是20xx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本片讲的是在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并且无论在何种文化里,处女都象征一定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这就是男性游戏——战争致于女性的悲剧。

一部电影见证中国抗战的辛酸。

面对残酷的战争,这一群人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脊梁,我们会沿着他们的道路勇敢前行。

与新中国同年诞生的《中华女儿》,是我党直接领导建立的电影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于创办之初拍摄的。它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东北的“八女投江”壮举,再现了八位抗联女战士为牵制敌人掩护主力,与日军血战到底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殉国的英雄业绩。初涉人民电影事业的艺术家,满怀虔诚地将她们的动人事迹搬上银幕,使之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影片生活气息浓厚,表演朴素真实,情节激动人心,有颇强的艺术感染力量,曾在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自由斗争奖”。

“夺下这个碉堡来”

《中华女儿》的诞生,源于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48年11月发出的《关于电影工作给东北局宣传部的指示》。这一实际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纲领的文件,是对创建伊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

工作计划。

的批复,对电影创作等提出了明确的思想和方针,关于题材范围要求“主要的应是解放区的、现代的、中国的”。正在积极筹划故事片生产的东影,根据指示加紧相关剧本组织和拍摄工作,积极调遣人员深入工厂、农村和部队,进行“写工农兵”的创作,其中“兵”即是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长达20xx年艰苦斗争的东北抗日民主联军。曾是东北抗联著名将领、时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冯仲云,向东影建议“抗联事迹很英勇,很值得用电影的形式来表现。”这一创作任务,交给了刚刚完成东影第一部故事片《桥》剧本的于敏和新近随东北文工团调入东影的颜一烟,二人后来分别成为与《中华女儿》的编剧。

对于从事电影剧本创作,颜一烟感到大为意外。抗战开始即投身进步文艺工作的她,曾参加过宣传抗日救亡影片的拍摄,但从未做过编剧。她找到时任东影党总支书记兼艺术处长的陈波儿,说:“做编剧,我的条件不够,我过去演过话剧,还演过一部电影,我很愿意演戏,叫我做演员吧!让我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一段时期,熟悉了电影之后,再做编剧吧!”陈波儿严肃而又耐心地对她说:“党分配我们做一项工作,不是问我们做过没做过,而是要问今天人民需要不需要。谁是天生的作家呢?当然,能够事先好好学习学习再做是最好的了,可是今天党需要我们立刻把新中国电影事业创建起来,人民、国家需要我们很快地制作出我们的故事片。是的,我们现有的几个编剧,都是新手,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是会有许多困难的!然而,共产党员是永远不会向困难低头的!我们要用坚强的党性,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完成人民、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这个光荣任务!”当陈波儿恳切地激励她说:“这是一场争夺阵地的政治仗,党现在命令你去冲锋陷阵,你是共产党员,对于党给的这个重大任务,你该采取什么态度呢?”颜一烟坚毅地作出回答:“一定努力完成党给我的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随后,颜一烟立即赶赴东北各地搜集抗联材料,历时五个多月,先后到过齐齐哈尔、克山、北安、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沈阳、牡丹江、安东等十多个城市,访问了一百多位参加过抗联的同志,从李延禄、冯仲云、周保中、陈雷、张瑞麟等领导人到普通战士。还特地钻过密林,体验抗联在林海雪原里的游击战斗生活。东北抗联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从长白山麓到松花江畔,这支钢铁般人民武装爬冰卧雪、浴血苦战,其环境之艰苦、斗争之残酷、牺牲之壮烈,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罕有,涌现了许许多多气壮山河、光彩照人的英雄事迹。颜一烟曾由衷感喟:“在几个月的采访过程中,我逐渐完全忘记了我是在为写剧本搜集材料,而是越来越深切地感到:自己是在上党课!”

在采访过程中,令颜一烟最为受到触动并产生强烈创作冲动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口口相传的“八女投江”的故事,她们是抗联第五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1938年10月下旬,抗联第五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在征途中被乌斯浑河挡住去路,陷入1000多名日伪军的包围之中。为掩护部队突围,八名女战士果断从背后袭击敌人,牵制吸引日军火力。敌人以为中了埋伏,慌忙调转方向还击,我大部队乘机突出包围圈。她们背水作战直至弹尽,誓死不屈,最后砸毁枪支,毅然跳入滚滚洪流,写下以身殉国的瑰丽篇章,其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

牲,颜一烟在采访中未能获得有关她们生平的详尽材料,连全部姓名都不很清楚,只简单听说其中的冷云以前是佳木斯的小学教员,做过地下工作,与丈夫一起到了抗联,胡秀芝打仗很英勇,再就是八人中有两位是朝鲜人,一位姓安。后来创作剧本时,她们的身世及表现都是根据所搜集的抗联众多素材加以概括构成的,最后“投江”的情节则是完全真实的。初稿写出后,颜一烟曾送请当年抗联三路军政委冯仲云审查,特别问及“关于八位女烈士的生前事迹,实在访问不到更多的材料,我这样描述,可以不可以?”冯仲云非常肯定地表示:“当然可以!艺术不是照相。你这样写,虽然对于八位女英雄说来,不完全是真人真事。可是,对于整个抗联说来,就相当真实可信,因为你反映了当时东北抗联的真实。”原来颜一烟为剧本取名叫《抗联的女儿》,长春市委领导审查后提出:“这种精神,这种伟大的气节,是足以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为什么不叫‘中华女儿’呢?”由此有了正式片名。

颜一烟回顾总结《中华女儿》创作过程曾说:“这个任务,对我来说,确有很大的困难。但是,难道会比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冰天雪地里浴血苦战的东北抗联的英雄们更困难吗?我决心向英雄烈士们学习,以冲锋陷阵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夺下这个碉堡来!”

“拍一部有分量的作品”

执导《中华女儿》的任务,交给了曾在解放区文艺界以“拼命三郎”和博才多艺著称的凌子风。凌子风早年在北平、南京专门攻读过美术、雕塑和舞台装置。进入抗日根据地后从事戏剧编导,曾任西北战地服务团编导委员长、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副社长,与他人合作拍摄过《八百壮士》等影片。他创造了曾活跃敌后的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舞台的富有真实性和战斗性的“田庄剧”演出形式,还雕刻出中国第一枚毛泽东像章,作为延安鲁艺向党的七大献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凌子风年轻时因参加左翼美术活动,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坐过牢,投身革命后又在敌占区当过武工队排长,与日本鬼子真刀实枪交过手,延安保卫战中担任战地摄影队长,拍摄过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作战的著名照片,阅历极为丰富。

接受《中华女儿》的拍摄任务后,凌子风首先认真研究了剧本。他认为,剧本给每人写了一段身世,是平均主义的做法,等于没有重心的八幕戏,提出由其来拍,就要对剧本进行修改,八个女战士每人都有自己的经历,但不可能逐一加以表现,建议选择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着重刻画,把情节集中到这个人身上,并具体设想可选择其中的胡秀芝作为她们的代表。编剧颜一烟起初不同意,后经仔细考量还是表示服从。于是由凌子风直接操刀修改剧本,突出描写了胡秀芝由普通农村妇女成为自觉革命战士的经历,她在丈夫惨遭日寇烧死后,满怀国恨家仇毅然参加抗联,经过艰苦战斗锻炼考验,终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直至最后英勇牺牲。凌子风为她设计了剪去象征“封建疙瘩”的旧式发髻、第一次行军礼手心向外等诸多细节和在攻打敌人据点楼山镇进攻中不幸负伤、强忍剧痛追赶返回连队等重要情节,以展示其一步步成长过程,使之形象更为具体、丰满、生动,并以此为线索串连起指导员冷云、朝鲜族安大姐等其他女战士,让她们一起在冰天雪地的丛林中忍饥挨饿、英勇顽强地同强大的敌人进行周旋、战斗,最终寡不敌众视死如归,从而成功塑造出一群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献身的中华女儿的光辉形象。

进入实际拍摄,凌子风的拼命精神与艺术功力更是得到充分发挥。本着陈波儿的“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精神,凭借对战争生活的熟知和创造“田庄剧”的经验,从《中华女儿》的特定内容出发,凌子风确定以纪实手法和原态风格加以表现,特意率领全体演职员开赴东北镜泊湖地区的原始密林,深入抗联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并完全运用当地实景进行拍摄,就连战斗场面也是真枪实弹,一鼓作气艰辛奋战3个月完成任务。

因是初次执导,没有条条框框,加之素有不拘一格的创作个性,凌子风不愿受清规戒律约束,在电影手段所主要体现的镜头运用上,没有囿于固有规矩,坚持服从再现生活。全片近600个镜头,仅全景就有270个左右,占了近一半,这在中国电影里极为罕见,但却是与抗联生活和战斗以及特殊环境相适应的,也是影片表现所需要的。而绘画和雕塑的美术擅长,又使之十分注重造型表现力,画面构图、光线处理、气氛渲染等相当考究,不仅契合纪实风格,而且增强感染力量。这样的拍摄做法在当时可谓标新立异,因而招致不少压力,但凌子风坚持了下来,后来他曾回忆说:“那会儿拍《中华女儿》,我是第一次做导演,就那么硬拍了。”

拍摄任务得以圆满完成,与参与摄制的其他主创人员通力合作分不开。他们中大多经历过抗战血火洗礼,而且来自延安等根据地,熟悉影片所表现的战争生活,满怀对八位抗联女英雄的深切理解与崇高敬意,投入辛勤的艺术创造实践。奉派作为联合导演于中途加入的翟强,负责演员工作,不仅按照凌子风已写出的分镜头剧本精心组织排练,还亲自饰演抗联部队的领导人王大队长,最后又一起参与了全片剪辑工作。领衔主演的张铮、岳慎,分别饰演胡秀芝、冷云,以及扮演其他女战士的柏李、秦布华、薛雁、周苏菲、孙月枝、周莹箴等,按照导演要求从外形到气质都努力接近角色,以朴素自然的表演,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摄影钱江首次独立掌机,虽不是摄影科班出身,却有从小主攻美术的底子,善于领会并体现导演的意图,非常重视人物与环境密切关系的把握,营造既有人、又有景的生动画面,深刻展示抗联女战士为保卫祖国壮丽山河与可爱家乡而英勇战斗乃至壮烈牺牲的动人风貌。作曲家葛炎运用民歌音调,并在配乐上相应使用了板胡独奏,创作了具有民族气息的悲怆壮烈的主题曲,为影片增添了光彩。

“中国人,伟大!”

影片于1949年11月摄制完成,即送中央电影管理局审查,受到中宣部、文化部领导及各方面热烈称赞,认为该片较好塑造了胡秀芝、冷云为代表的抗联女战士的光辉形象,着力表现她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为全局利益承担最大风险的崇高思想品格和誓死不屈的自我牺牲精神,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朴实、自然、激越、乐观,不仅反映了中国妇女献身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风貌,而且表现了不甘被奴役的人们是怎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的悲壮图景。此时袁牧之已调任中央电影局长,继任厂长吴印咸在送审后写给厂里的信中,通报了部局领导审查肯定的情况:“《中华女儿》昨在京审查,颇得好评。西蒙诺夫同志也称赞此片与苏片相似,文化部决定将此片作为庆祝苏联电影三十周年纪念节的礼物之一,送给苏联,此片将在莫斯科放映,将献给参加苏联电影节的各国代表,这个光荣是《中华女儿》导演与全组同志四个月来精心努力的结果。”曾为组织该片创作呕心沥血的陈波儿倍感欣慰,这时她亦已调任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她给主创人员写去了热情洋溢的祝贺信:“我被你们的表演和导演的处理感动了”,认为影片深化了剧本的主题,“人们看完这部片子,会增加对我党的认识和尊敬。”

《中华女儿》通过审查后,应有关方面要求,首先被安排为12月10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妇女代表大会献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境内召开的第一个国际性会议,共有23个国家派来代表出席,对提高中国及中国妇女的国际地位,展示新中国及中国妇女的精神风貌,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因而特意在影片开始加印了英文字幕“献给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影片在会上放映取得良好效果,代表们从中看到中国妇女在抗日战争中不仅没有走开,而且付出比男性更为沉重的代价。

首都电影放映系统获悉后,争相要求拿到影院对外放映。凌子风将这一情况向袁牧之、陈波儿作了反映,他们表示可以满足,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还没有放映过新中国拍摄的影片,净是过去的老片子,应当演我们自己的电影。只是当时仅有临时赶制的一个拷贝,就交由长安大戏院试映,结果海报刚贴出,买票的人们就一下子排起好长的队伍。凌子风兴奋地跑到电影院去了解观众反应,亲眼看到随着那参天茂密的大树、湍急流泻的瀑布、巍峨庄严的松林,以及抗联战士打死的大野猪,广阔雪野上孤零零艰难前行的爬犁,活跃在大森林中的抗联战士们的联欢会,联欢会上欢乐的朝鲜舞,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直至最后七位女战士簇拥着指导员的遗体,被滚滚的江水吞噬等情景,渐次呈现于银幕,观众既觉得新奇,又深受感动,不时还发出细细的叹息声。次年1月正式公映后,这样的情景出现在首都乃至全国城乡的各处放映场合。据统计,该片映出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各项业务指标都创造了新纪录,仅北京就映出3360场,观众238万人次,发行收入52772万元(旧币)。观看此片的人数,按当时北京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城乡人均看片1.1次以上。

电影界的反应甚为热烈而巨大。资深影评家钟惦棐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赞:“它毫不夸张地把中囯人民所走过的艰难路程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用宝贵的生命换得了今天的胜利。它证明了,我们是一个不可侮、不能屈的伟大民族!今天,我们正需要努力去发掘、描写二十多年来革命斗争历史的题材,《中华女儿》正是这样一个作品。它的确足以教育广大中国人民认识自己民族的真实面貌。”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直到晚年还对该片保持深刻印象,曾记忆犹新而充满钦佩地回忆说:“上海刚解放不久,我就看了凌子风在长影拍摄的《中华女儿》。尽管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初次拍摄故事片的导演,手法上还显生疏,但通篇洋溢着的气概征服了我。那八位青年女性臂膀挽着臂膀向滔滔江水中走去的情景,给了我极大的震动。那滚滚江涛、年轻女战士们义无反顾的神情,至今还在我眼前跳动,成为我所看过的影片中最难忘的场面之一。当然,至今我也还能感受到影片导演在拍摄这部影片时的火热的心的搏动。”影片独具匠心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更是为后来的电影创作和拍摄起了示范作用。与凌子风同为“第三代”导演的谢晋,曾直言是看着《中华女儿》学拍电影的,其代表作《红色娘子军》女主人公琼花形象的塑造,就暗合胡秀芝“封建小媳妇——抗联女战士——中国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成长线索,娘子军连队战斗、生活场景的表现亦近乎师承。而运用青松、白云、高山等富有象征寓意的“空镜头”,以烘托八女投江行为壮烈与精神伟大,几乎是后来影片英雄人物牺牲场面的通用方式,全景加特写两极镜头并用,到了“第五代”导演成为标志性影像语言。

作为新中国首批对外输出的影片之一,《中华女儿》也在国际范围赢得赞赏。首先对该片予以关注的,是根据斯大林指示派来中国的苏联作协副、著名军事作家西蒙诺夫和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导演格拉西莫夫、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导演瓦尔拉莫夫。他们分別担负采写记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报告文学《战斗的中国》、与中国合拍《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两部彩色纪录片的任务,在《中华女儿》送审时看到影片,感到很为震撼和振奋,当即向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副部长周扬提出,将该片带回苏联放映,故有文化部将其作为庆祝苏联电影三十周年纪念节礼物送给苏方之举。影片在苏联放映时,格拉西莫夫、瓦尔拉莫夫均在《真理报》发表署名文章予以高度评价:“从东北电影制片厂所摄制的《中华女儿》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伟大革命斗争的情景”,“影片摄制得朴素而明了,具有深刻的信念,毫无虚假掩饰。在影片里用毫无人为的纯朴和真实显示了中国游击队的生活、劳动和日常战斗生活”,“片中主人翁所表现的甘苦共尝,善于克服一切困难和英勇果敢的性格,就是为争取人权,为历史的前途而斗争的革命人民典型的特征”,并对新中国电影发出热情欢呼“新的、前进的人民电影艺术降临了!”

由于片中出现的八名女战士有来自朝鲜的安大姐和小金,这是对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联历史的真实具体反映,表明日本法西斯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一切被压迫民族的敌人。影片发行至朝鲜及东南亚地区,反响同样十分强烈。朝鲜各报都在显著位置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了影片的艺术成就,有的还介绍了故事梗概,称赞“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抗联英雄,不惜牺牲一切。为祖国、为人民洒尽了最后一滴鲜血”,“英勇的抗联战士是中国优秀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好榜样”。在印度尼西亚放映时曾以《游击女儿》作为片名,放映创造了空前的纪录,不仅受到华侨欢迎,而且许多印尼人也非常喜欢它,印尼共机关报《红星》杂志发表文章说:“《游击女儿》是革命英雄主义的示范,是人民英雄无比力量的证明。”

《中华女儿》在国际最具影响的,是荣获1950年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首次摘得国际大奖。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是世界上历史最久的电影节之一,其主旨是为和平、为人类幸福、为各国自由而斗争,同不道德影片作斗争。《中华女儿》在电影节上很受瞩目,虽然它在艺术和技术上并非最为完美,但所展现出来的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令评委大为感动,因而被授予5项主要奖之一的“自由斗争奖”,另有同时送去参赛的故事片主要演员石联星获演员优胜奖,《百万雄师下江南》、《红旗漫卷西风》、《大西南凯歌》、《东北三年解放战争》、《踏上生路》分別获得纪录片荣誉奖、短片荣誉奖。

当《中华女儿》获得国际大奖消息传出,正值该片经译制配音后在苏联隆重上映,激起强烈而巨大反响。恰随中共中央宣传工作团赴苏参观的陈波儿,亲眼看到这一情景很受鼓舞,在给电影局领导的信中写道:“我们代表团的住地每天不断有人前来祝贺……我们在莫斯科大街上走的时候,老太太们拥抱着我们,两眼含泪,伸着大拇指说:‘中国人,伟大!’”后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曾亲自审看过此片的周恩来,特意将与会的颜一烟找到身边,向毛泽东主席介绍说:“这是影片《中华女儿》的作者!”毛主席向她微笑点头,亲切地和她握手,并一起坐在前排合影。1957年,该片再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

抗日战争电影的观后感

《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

看侯孝贤监制、程晓玲编剧、肖风导演的抗日电影《兰亭》,不由想到:中国电影理应走出去,但首先要走进人心;要入人心需要先有信心,这信心来自于文化精神的坚守。真正的好电影是给人情感律动和精神愉悦的,看了难以忘怀,思绪翻腾,心中激荡起恋恋不舍的情感。《兰亭》就是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

眼下这个年代,电影屈就于行进中的市场化,已经渐渐丧失文化坚守,执着于精神创造变得稀罕。像《兰亭》这样不俯身于娱乐市场法则,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艺术多么需要的沉静个性!被惊心动魄的奇观震撼、走出影院却很少回味的电影太多太多,动感似乎是时代给予的常态,不如此不足以吸引人,但吸引人的同时又有多少能入心动情?危险在于,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模仿好莱坞类型片,试图大收回报,遑论收益回报是否实现,大收观众的情感却成为难题。我们珍惜《兰亭》,是珍惜美好的观赏感受:在一种朴素纯净的情态里,不动声色地呈现真切的历史和情感,既触动神经末梢,也触及情感泪腺。在很多宏大的作品变成“神剧”的时候,《兰亭》围绕着小人物的悲欢,却不是写个人小小的哀愁,而是将个性精神和时代氛围巧妙结合,发自内心地书写宏伟历史。

《兰亭》的主人公林耕,一个多少有些江湖气息的小人物,在抗日年代却娶了一个温柔的日本妻子秀代,他试图隐瞒秀代的身份以免她受伤害,却看到亲人兄弟们被无辜屠杀,卷入抗争的被动和最初解救女人的被动一样,都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忠义情感,最终在不能不反抗的心理驱动下,完成了极有代表性的中国百姓的抗争心路。《兰亭》的独特性依存于创作者始终不懈地抗争着电影追逐时潮的趋向,坚守着理解历史大义和理解普通人心的统一:抗战不是儿戏一般的一呼百应,而是被屈辱被压抑之下的揭竿而起。从个性角度看待历史却得到历史真相的呼应,冷静描摹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却恰好排斥了虚无夸饰的浮华表现,贴近人生真实的残酷和抗击残暴行径的高尚都那般栩栩如生。

《兰亭》的独特在风格,在故事,在角度,也在情感表现。导演肖风一贯的风格是奇峻蕴藏于常态、散文诗般的行云流水却高潮迭出。非职业演员让影片一开始就恍如生活之不起眼,战争的危险并非剑拔弩张,呈现的反而是蝴蝶湾的悠然安宁,但正是在这样的常态下暗流潜滋默长,紧张慢慢袭来直至残暴屠杀降临,战争的可怕和反抗的渐生因而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奇特之处在于中日人物之间异常的纠葛。林耕原本喜欢日本女孩秀代,她却以自身残疾为由冷酷地拒绝了;日本商人井上落魄时投靠林耕并且信誓旦旦不做军人,最后却成为对自己孩子和中国百姓下毒手的施暴者;秀代爱上林耕和中国,愤怒斥责父亲的残暴,和丈夫一起帮助游击队;林耕原本靠武力谋生江湖,却慢慢卷入抗战大业而英勇捐躯,等等。在初衷与结果大相径庭的演进中,一个传奇般的江南抗战故事发生了。

《兰亭》角度非为一般战争片的轰轰烈烈,而是在舒缓的生活情态、人际纠葛中慢慢展开,凸显侵略暴戾的可怕和人民变为勇士的合理性。中日两国个体身上又巧妙折射了敌友的微妙关系,大到侵略与保家卫国,中到诚信守义与否,小到恩怨德行的把持,等等,都令人信服。

进一步看,《兰亭》将情感沉淀与民族历史的挖掘交融在一起。我们看历史不应该遮蔽毛糙的一面,不应该忽略多样性,人性的复杂在林耕的反抗中体现出来,那既是江南地域独特性使然,又是整个国家的真切折射。守着自己的蝴蝶湾却被侵略打破,护卫着个体私情却不能不投身民族大业的洪流,从“活着就有一切”的信念,到为正义事业哪怕是死也快慰等,表现得都那样自如,情感铺展动人。看到绍兴街巷里弄的老太太不动声色地锤击鬼子兵的沉稳,我们知道当一个民族哪怕是江南那温柔之地的老人都起来反击时,抗战怎么会不取得胜利。当发誓不当军人的井上最终成为侵略者并且杀了抗日义士、杀了亲生女儿时,当守着妻子躲避在世外桃源的林耕最终成为杀敌勇士时,当秀代当着父亲的面说出“你是人类的耻辱”时,影片巧妙完成了个体情感透射时代大义的艺术表达,爱恨的故事鲜活地呈现着时代生活的必然。《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美好来自于真实的情感投入而不是投机的夸饰。不能不惊讶于一个柔弱山水中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居然在影片收尾处顺乎情节自然地从池塘泥水中挺立起一群被掩护的抗敌伤员们,这雕塑般的群像就是普通人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所以可以坚定地说:人文情怀的坚守不仅是表现的需要,而且是中国电影应该把守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