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感谢信 >正文

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优秀8篇

电影《第二十条》用三个故事讲述了法条背后的天理、国法、人情的现实冲突,向全社会传递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朴素正义观,无疑是一堂引领法治风尚的普法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优秀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 篇1

昨天是甲辰龙年的正月初一,我们一家人去看电影~《第二十条》《第二十条》是张艺谋导演作品。影片的选题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影片虚构了一个因正当防卫导致不法侵害人死亡的案例,并围绕这个案例的调查和起诉,展现了人到中年的检察官韩明(雷佳音主演)在面对家庭困境与事业窘境的挣扎与无奈。

检察官韩明是一位怀有追求公平和正义理想的检察官。影片反映了他在职业生涯中遭遇的'窘境,以及在面对职业与家庭冲突时,内心的挣扎和煎熬。一个是良心驱使他作为一个检察官,面对普通百姓追求公平正义的朴素感情,要为他们伸张正义;另一个是作为一个检察官,应该相信法律,坚定的遵守法律条文。如何在两者之间掌握尺度,把握分寸,即怎样算是正当防卫,怎样又是过度防卫过当导致的故意伤害?影片从两条主线,一条副线展开。两条主线,一条是王永强(潘斌龙饰)防卫过当导致不法侵害人死亡事件的调查与起诉;另一条是韩明儿子韩雨辰(刘耀文饰)在学校里见到教导主任的儿子霸凌欺负同学,拔刀相助,见义勇为导致其伤害,被教导主任起诉。还有一条副线,即韩明检察官多年以前办理的,一起因为见义勇为导致故意伤害案受害人张贵生,为了讨个说法一直上访。影片围绕这三条线展开,最后在听证会上,通过韩明检察官的慷慨陈词道出了影片的主题,即法律的真谛是,法应该让坏人付出巨大的违法代价,而不能让好人付出见义勇为所带来防卫过当的代价。让法律真正体现它的公平正义。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年修正案)》第二十条的.本质。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饱满且立体,阵容强大,雷佳音、高叶、马丽、赵丽颖……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他们的互动和情感纠葛都让人深感家庭中的情感复杂。这些角色之间的情感交织,使得电影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第二十条》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通过深入剖析现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挣扎。这部电影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更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它值得每一个观众去细细品味和思考。

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 篇2

昨晚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第二十条》,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部电影不仅让我对法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让我看到了良知在法律工作中的重要性。

首先,影片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情节紧凑而富有张力。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叙事手法,将一个看似复杂的法律话题巧妙地融入到了故事的情节之中。演员们的表演也十分出色,他们的台词言简意赅,充分展示了角色的性格和情感,让观众能够在春节档期感到观影的愉悦!

电影中通过三个故事的交织,展现了公平正义的主题。其中,主故事以检察院如何起诉一起杀人案件为主线,通过主审检察官的内心挣扎和选择,深入探讨了良知在法律工作中的重要性。这位检察官在面对一起看似简单的故意伤害案件时,并没有被表面的证据所迷惑,而是坚持深入调查,倾听良知的声音。他最终认定当事人为正当防卫,实现了案情性质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更彰显了他在维护法治精神方面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并没有直接批评过去法律执行的不力,而是从正面弘扬了法律工作者的良知和勇气。它让我们看到,在面对弱势群体时,法律工作者需要更加努力地寻找证据,倾听良知的声音,才能确保正义得到伸张。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耐心和时间,更需要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两位主审检察官在面对巨大的压力和质疑时,仍然坚守自己的良知和信念,最终让正义得到了伸张。他的选择不仅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更让我们看到了良知在法律工作中的重要性。

除了主故事外,电影中还有两个辅助故事,它们也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良知与法律的关系。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良知是法律工作的灵魂,只有坚守良知,才能在法律的框架内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感致良知的重要性。良知是我们内心的指南针,它引导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在法律工作中,良知更是不可或缺的品质。法律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有一颗敏感而坚定的良知之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处理案件时,始终坚持正义和公平的'原则,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电影还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真实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良知在维护法治精神方面的巨大作用。在现实中,法律往往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利益关系的干扰。这时,就需要法律工作者凭借自己的良知和勇气,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他们需要通过深入调查、严谨取证、公正裁决等方式,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这种致良知的精神不仅是对法律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期待。

总之,电影《第二十条》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让我们看到了良知在法律工作中的重要性。它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坚守良知、遵循正义原则的法律工作者才能真正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时始终坚守良知和正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法治的庇护下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

此外,电影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己的良知和原则。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自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是否符合良知和正义的原则。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传播和弘扬致良知的精神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良知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良知在法律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法治社会的可能性和希望。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坚守良知、遵循正义原则我们就一定能够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正的社会。

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 篇3

近来,我看了新上映的一部电影《第二十条》。电影看完后,我的内心迟迟无法平静。这部电影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朴素的话语和色调就展现了老百姓对法律的真正希望。这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着实没有让人失望。

《第二十条》这个名字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当个人、他人、社会、国家的权益受到非法侵犯时,向不法人员进行制止,反抗而造成不法人员受伤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无罪;当个人或他人正受到不法人员的暴力侵害时,因反抗而造成不法人员伤亡,同样属于正当防卫,无罪”。

这部电影,讲述了三起类似性质的案件。第一个案件主角韩明的儿子在学校中发现校园霸凌。韩明儿子选择见义勇为,将被霸凌者救下,在施暴者挑起的互殴中,不慎打断了施暴者的鼻梁。第二个案件是在公交车上,一非法人员对女孩进行骚扰,公交车司机保护了女孩,但被不非法人员殴打,司机在反抗过程中不慎将非法人员打死。第三个案件是村霸把王永强当成狗栓在门口以污辱王永强,对王永强的妻子进行性侵犯,并用王永强的女儿强迫王永强不许报警。王永强为保护妻女对村霸进行反抗,村霸威胁王永强说自己要用刀砍死他,在村霸拿刀的`过程中,王永强因极度恐惧先下了手,将村霸砍死。这三件事都与主角韩明密切相关。第一件事是关于自己的儿子,第二三件事是韩明做为检察院人员要处理的案件。

这三件事中韩明的儿子、公交车司机和王永强分别被指控为故意伤人罪,防卫过当和故意杀人罪。在面对自己儿子的疑问“我做错了吗”,“我明明见义勇为,为什么还要给别人道歉?”时;面对司机的女儿为让父亲申冤而让父亲上访求公道,父亲却在上访途中丧生于车祸,司机女儿的自责和泪水时;面对王永强的妻子因自己的丈夫被判死刑,从而感到对法律的绝望,抛下自己的女儿跳楼时..….韩明沉默了。他意识到:“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最终千言万语化为王永强审判会上的一句:“我认为王永强的行为不应是故意杀人罪,而应是正当防卫,无罪!”

法律存在的意义就是满足每个公民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于王永强的女儿,五岁的娟娟来说,自己的爸爸是个好人,他为了保护自己和妈妈去和坏人斗争。但如果王永强被判死刑,那在娟娟长大以后,人们该如何告诉娟娟:“你爸爸不是好人,他杀了人,触犯了法律”呢?王永强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作为一个人、他真的错了吗?他所做的是他当时为了妻女和自己一定会做出的正义的事。而作为一个见义勇为的正义旁观者韩明的儿子和公交车司机错了吗?他们所做的是一个正义者为保护弱者一定会做的事。

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韩明在会上的怒吼,唤醒了沉睡的第二十条。没错,正当防卫者无罪!

放眼当今社会,我不由得感慨万千。曾看过一个视频,一个人被一群人围殴,旁边看热闹的人倒是不少,但真正出面帮助那个被围殴者的,只有一个学生。那位学生虽寡不敌众,挨了几下打,但他救下了那个被围殴者,但获救那人却骂学生“多管闲事”……这样的事屡见不鲜。而像电影里那样关于见义勇为者却被判刑的人也有很多,但可惜没有那么多主持公道的“韩明”。都说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冷漠,但谁想过,冷漠的人群中会有一双双想伸又不敢伸出的温暖的手?那双手不敢伸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还好《第二十条》这部影片独辟蹊径,它告诉所有善良的人,想做好事就勇敢去做吧!第二十条会保护着你!

“所有正确的`事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身为一个学生,这句话也让我有了新的体会。记得小学时,朋友违反了班规,被我发现后,她不让我告诉老师。而我为了不失去这个朋友而包庇了她。后来我也时常忐忑,不知这样是否是害了她。而现在,即使会失去那个朋友,我也会勇敢地说:“不”,遇到其他的事时我也会这样。只要一件事是对的,那就不计成本,勇敢去做吧!自己以后回想起来,可以问心无愧就好!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和公理去奋斗,细细想来,是一件多么伟大而有意义的事啊!

总而言之,《第二十条》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在一个个朴素而又真实的镜头中,或许我们真的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而在一个个让自己产生共鸣的事件中,我们会发现平凡中的一切在各种情景下会多么神奇地迸发出抑或伟大、抑或罪恶的火花。两者总是如影随形,在我们身边跟随,而第二十条告诉那些伟大的,善良的人不要怕,正当防卫者,见义勇为者,请勇敢地传播正义吧!你们永远无罪!

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 篇4

电影《第二十条》的两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这是老百姓对法律最朴素的情感期待。该影片在喜剧元素下更多探讨了正当防卫,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弘扬社会正气,不能让见义勇为者寒心,这也是法律给予好人的底气。

检察机关每年都多次组织听证会,并邀请我参加。开始我不知道什么是检察听证,但参加一次就明白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可以让当事人、律师、证人等各方坐在一起充分沟通交流,检察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征求代表委员意见,并阐释法律适用,这就是把老百姓最朴素的公平正义观运用到办案中的体现。

转回来说正当防卫。法律不应只是冰冷的条款,更应该成为捍卫公平正义的一种方式。虽然现实情况错综复杂,司法机关更应抽丝剥茧还原真相,如何清晰判断正当防卫、防卫过当,我认为可以用我从检察院学到的“如我在诉”一词来回答。人不可能是完全的“理性人”,检察官、法官也应从当事人角度想问题,多召开听证会,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 篇5

影片中塑造的韩明、吕玲玲等检察官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等经典台词让人在深切感受检察为民情怀的同时心生感动。电影聚焦正当防卫主题,通过讲述三个关于见义勇为、正当防卫的故事背后的法与情,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观众容易理解的影像故事,让更多人直观地了解刑法第二十条,呼应了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朴素的法律观和正义观,做到了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第二十条》绝对是一部高质量的经典作品。

正当防卫作为一项重要刑事法律制度,过去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既熟悉又陌生,生活中或多或少听过这个概念,但对于适用情形了解不多。近年来,随着最高检直接指导办理一系列正当防卫案件,这项制度保障人民权益的功能得以彰显,并通过电影《第二十条》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希望更多人能够从影片中有所收获,同时也希望检察机关再接再厉,做优秀的犯罪追诉者、无辜保护者、正义捍卫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进步的引领者,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守护公平正义。

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 篇6

电影《第二十条》以故事化手法将正当防卫条款搬上银幕,再现了正当防卫条款从“沉睡”到被激活的过程,奏响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时代强音,这种艺术性、大众化、接地气的普法方式,更容易融入社会生活、走进观众心中。

司法案件往往涉及犯罪、侵权,影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生活。“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电影台词让我深切感受到,检察机关从天理国法人情考量,为依法能动履职、高质效办案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正当防卫是贯穿该影片叙事始终的关键词,最高检近年来陆续发布了昆山反杀案等正当防卫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领重塑正当防卫理念,有效纠正“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理念偏差,既守住了司法底线,也让人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xx年,检察机关加大了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农民工等特定群体的司法保护力度,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随着特定人群法治需求的不断增加,检察人员的司法理念、办案能力及司法担当也要相应提升,确保以法治力量为特定群体“撑腰”。

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 篇7

电影《第二十条》以小人物视角为切口,生动展示了法条背后的法理情,对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优化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公平正义是为了谁?这是我观影后的思考。影片中,检察官韩明梳理既往司法判例发现,很多类似案件作出了相同的判决,可如此办案就对吗?影片给出了答案——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每一本卷宗上,上面每个姓名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所以,司法办案不能简单地走程序、就案办案,而应当设身处地去思考,以“如我在诉”的情怀去捍卫公平正义。

法律的权威来自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法律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影片中的类似事情,或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是亲身经历。春节前我参加了河南省林州市检察院举办的向人民报告专题汇报会,观看了以实际案例为原型的检察官讲述,切实感受到了公平正义的力量。群众的感受度和获得感是评判办案质效的重要标准。检察机关要在办案中体现止于至善的追求,用法治担当彰显司法的温度和公平正义的本色。

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 篇8

电影《第二十条》给我带来很深触动。首先,以电影呈现现实案例的创作深度。正当防卫必须发生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中,但是何谓正在进行中?无论是辱母杀人案,还是于海明反杀案,这个问题当初都存在较大争议。最高检影视中心基于检察机关办理的相关案件,在选题、人物塑造及故事情节方面展现出了创新与突破,通过三个故事展现了正当防卫法条背后的法理情,起到了良好普法效果。

其次,把握好维护公平正义检察答卷的力度。检察官韩明从不敢适用、不愿适用到转变司法理念依法适用刑法第二十条,展现了检察官在曲折困境中不忘初心、坚守正义的形象,体现了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坚强决心。司法实践中,以昆山反杀案为代表,检察机关依法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断,一系列正当防卫案件得以准确适用,“沉睡”的刑法第二十条被激活,司法惯性被打破。

第三,在情绪共振中触摸法条温度。警察、检察官、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共同奋斗,为法律赋予温度,鼓舞每一个为不公发声、为正义挺身而出的勇敢者,让法治之光、正义之道得以弘扬,深化了公众对检察工作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认识,提升了对公平正义的信心。老百姓需要更多这样的法律工作者,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普法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