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教学工作计划 >正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专业19篇)

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时间分配,合理安排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记忆与复习教学计划范本,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和提高记忆能力。

最后一头战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威风凛凛、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复述这个故事;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感情和对昔日战友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1复述课文。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法:

1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战象的基本特点;

2学生收集其他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与自己的同桌分享。

学法:

根据班情、学情,适当引导学生感悟到句子的深刻含义,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资源: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效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说说对大象的印象。

3.对照幻灯片上的图片与课文的描写,让学生描述下战象的外貌特征。

二、初读课文,读记生字新词。

1.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先来学习生字词,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给大家读读?﹙播放生字词的幻灯片,指名学生拼读生字,让其他人留意读音,并给以纠正﹚。

2.全班学生齐读生字,让学生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些生字的理解,老师及时给以帮助。

3.出示5个成语,先小组讨论,再在班上汇报,

老师重点解说“威风凛凛”这个成语﹙播放幻灯片﹚,然后让学生造句,加深理解。

三、再读课文质疑:

给课文分段,用小标题来概括段意。

(1)英雄垂暮(1---4)。

(2)重披战甲(5--11)。

四、再读课文,生自己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解决。

1.同学提出的问题都很好,现在我们一起默读课文,体会体会这些问题。

五、作业:

1.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重披象鞍。

告别村民。

凭吊战场。

庄严死去。

《最后一课》两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

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最后一课”的异样气氛,为下文蓄势。

2、抓住文中精彩语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章标题。

投影: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法国)。

1、师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二句。

2、板书课题。

3、理解“最后一课”指什么?把“最后一课”还原到文本中诵读。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引导:抓住不同的重点诵读此句,感受沉痛、悲伤地内心。

二、走进异样课堂。

1、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沉痛走进这“最后一课”,先来感受这课堂的气氛。

投影: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2、学生自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交流: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课堂与平时的不同。

3、今天的课堂这样的异样,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三、感受沉痛内心。

1、过渡: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了,可怜的孩子们呀!可怜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该怎样度过这一节课呀!

2、他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交流:生说,投影。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交流:请同学们关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话真真切切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内心。

投影: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送)我们的脑子里去。

4、聆听韩麦尔的内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交流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内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你读出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内心?

6、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放学了,一切就要结束了,

他们不得不告别这难忘的最后一课。

他们不得不告别。

他们不得不告别。(仿写)。

四、肃立告别定格。

1、师范读结尾。

交流:你又怎样的感受?请带着你的理解读。(难过、悲伤、沉痛……)。

2、他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体表现在哪儿?

3、让我们再次怀着沉痛的情感齐读向韩麦尔致敬。

五、小结。

投影: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法国)。

文档为doc格式。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年月日总课时:

都德。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课题7最后一课主备教师张文永丁斌。

授课班级七(1)、(2)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知识与。

技能1、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过程与。

方法品位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味文章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修订与完善。

第一课时。

总第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整体感知。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三、重点分析。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

总第16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赏析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三、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拓展阅读: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六、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为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这一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最后一课教案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会文章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为塑造人物形象而使用的各种描写方法,加深对本课主题的认识。

2、领会本文的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说过,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都表现在哪些具体事件中?(自由发言)。

裴多菲有诗: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那种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激动在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步感知。

师: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但我相信大家读的时候不会感到乏味,因为这个故事很有吸引力。现在,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默读这篇课文,感受它的魅力。

生:(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师: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对文中的人物,对这一事件或其他方面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心得吧!

生:(自由发言。教师无需限制,也无需肯定和否定,要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

师: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谈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强调情感上的震撼,有的强调技巧上的出色,有的欣赏人物的形象,有的着眼于故事的叙述。尽管这只是一些模糊的、直觉的感受,但正是这些感受激励着我们进一步探究。我希望,在下面的学习中,大家能顺着刚才的感觉,更深入、更细致地对文章进行体味钻研。

三、研读课文。

师: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来做三件事:读一处喜欢的佳句,说一段鉴赏的文字,谈一点学习本文的收获。

1、朗读佳句。

我们先做第一件事,读一处喜欢的佳句。这篇课文中,肯定有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寻找一处,勾出来,细细地朗读、品味。

(学生在文中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确定一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品味。)。

师:现在我们来听听大家的朗读。既然是你自选的最喜欢的句子,就应尽可能地读出感情。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完后发表你的看法。

(教学设计构想:学生个别朗读,五六人即可。此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点评和教师的总结。教师要善于借助其他同学的点评,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朗读上的技巧。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诵读的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尽可能地感知文章本身。)。

2、欣赏佳句。

师:第一件事情,大家已经顺利完成。现在请大家做第二件事:说一段你最欣赏的文字。这是什么意思呢?请你仔细分析、欣赏你确定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示范: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二段中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因为这句话是小弗郎士对天气的感受,他感到天晴日暖,生活幸福,这突出了他的贪玩和稚气。此外,这句话还表现出一种喜悦的气氛,这种气氛和后面的悲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人心里特别沉重。

请大家注意老师示范时的语言形式: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因为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做准备,建议大家拿一张草稿纸,把你的理由扼要地写出来,这样可以让你的表述更流畅。

(学生准备)。

(教学设计构想:此环节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引导和总结。因为是学生自由选择语句,所以无法预设这一环节的情况。下面的师生互动,只是一种情况,意在把教学设计构想具体化。教师可以根据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因为这句话有一种很强烈的幽默讽刺意味,它表现了小弗郎士心里对侵略者的痛恨和憎恶。

(教师板书:语言幽默)。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因为这段话烘托出一种非常感人的气氛。教室里飘扬着法国字帖,除了孩子们写字的钢笔声,周围一片寂静,好像整个世界都在看他们学习法语,看他们写法国字。即使偶尔飞进来的金甲虫,也让人觉得是在为他们加油助兴。这种寂静的氛围让人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师:这段话里面有几个细节值得大家注意,字帖、金甲虫、沙沙作响的钢笔声,更让人感觉到这里的寂静。这是一处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借助一些细微的事情,来表现非常细腻的感情。

(教师板书:细节描写)。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文章末尾的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虽然话不多,但传达的情感却很丰富。特别是两个破折号,给人很多联想。它让我们看到了韩麦尔先生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从另一角度写出他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师:这里是对韩麦尔先生的一处语言描写。借助人物语言,也可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师板书:语言描写)。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我这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绣边的小黑丝帽。因为这句话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写,写出了他的内心活动。他非常重视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仿佛要以这身庄重的打扮来告别祖国的语言,读了很让人感动。

师:这里是对人物的衣着描写,也就是外貌描写。

(教师板书:外貌描写)。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天啊,如果我能,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因为阅读这句话我感觉到了小弗郎士的可爱、稚气与热情。这句话是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尽管只是他的一种假想和愿望,但却非常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内心活动。很懊悔自己过去的行为,更希望现在能通过自己的表现让韩麦尔先生、让坐在后面的人心里少一些难过。我觉得这里的心理描写非常真实,很符合一个小孩子的年龄特点,也能表现他的性格特征。

(教师板书:心理描写)。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文章末尾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我喜欢它是因为这句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写出了他当时的内心活动。转身拿起写三个连续的动作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他的激动情绪。还有使出全身的力量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他想借助写这个动作,表达出他对法国和法语的爱和不舍。

师:这是一个很有震撼力的动作,在那种情况下,语言已经不足以用来表达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感受,所以他借助自己的动作来帮助表达。

(教师板书:动作描写)。

师:刚才,大家都对自己选出的句子进行了理解赏析,分析得很好。这些句子无论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还是写作效果,都有闪光之处,这也是大家为什么会喜欢它、选它作教材的原因。

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意见归纳起来,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正是这些描写性的语言,让我们通过阅读,看到了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充满了爱国热情的法兰西人。像这类能够震撼心灵的描写性的语句,文中还有很多,希望大家下课后继续体会和欣赏。

3、畅谈收获。

师: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预先布置的两件事情。接下来,我们来完成第三件事情,请大家谈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可以从不同角度谈,如写作方面、情感方面或其他方面,只要是你的收获都行。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发言时你可以照着念,也可以直接讲,但直接讲应力求条理清楚、表达流畅。大家可以依照这种格式: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懂得/明白/学会/理解了,如果你觉得这样一句话表达太过简单,也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解说和补充。

(教学设计构想:这一教学环节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下面的师生互动设计,也仅仅是示例。学生的情况不同,收获的多少和深浅就不尽相同。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凡有收获者,教师应该充分予以肯定。)。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师:严格地说,现在还不能说学会,因为你还没有在写作中运用,不过我相信你会在写作中证明这一点。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体会到了一种深沉的爱国热情。

师:这位同学用了深沉这个词,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也是在宣扬一种爱国热情,但这种感情隐藏得很深,文章里没有直白的、口号式的爱国宣言,但读起来却能令人感动。

师: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我想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位同学会有这种感受?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爱国主题时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这个问题比较难,你们努力想想。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明白了祖国语言的特殊意义。文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使我感到,韩麦尔先生是在说一个国家的语言有着它的特殊意义。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他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语言并学好它,这样,无论到了哪里,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都会记得他的国家。

师:不仅仅要明白祖国语言的特殊意义,更要学好祖国的语言。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无论到了哪里,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要你记得祖国的语言,你就记住了自己的祖国。这位同学是从情感的角度来谈自己的收获。

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体会到了国土被人侵略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篇文章写的是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鲁士军队侵占后的情形,文中虽然没有写阿尔萨斯人游行、集会、抗议、绝食这些行动,但他们在课堂上严肃、忧愁、专注的神情,都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悲愤和沉痛。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人物选得很特别,我指的是小弗郎士。这是一个淘气调皮的小男孩,但作者却借他的嘴和眼,写出阿尔萨斯地区人的悲愤和无声的抗议。

师:这篇文章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亡国是一个很严肃的主题,作者把这样一个主题通过孩子来表现,的确非常特别。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场景也选得很特别。表现亡国的文章,一般都要涉及到战争、流血、牺牲等比较残酷的场面,这篇文章却没有,而是在非常平常的课堂上来表现。

师:没有选取常见的亡国场景,而是选用平常的场景,在寻常中表现不寻常,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不寻常之处。

生:这篇文章的切入点比较好。它通过阿尔萨斯人对祖国语言的爱,来表现对祖国的爱。这是一种非常深沉的爱。

师:不是以常见的保卫国土、奋勇杀敌表现这种强烈的爱,而是以对语言的恋恋不舍来表现对祖国的爱,的确是很新颖的角度。

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在写作技巧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非常巧妙地选用叙述角度,把非常严肃的主题借用细微的小事表现出来,这种手法,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以小见大。这一点,应该是我们这节课的共同收获。结合前面大家的发言,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在这节课中都有了哪些收获。

(教师板书:描写、深情、语言、角度)。

四、拓展延伸。

师:我和韩麦尔先生一样,也是教本国语言的,你们猜猜,我读了小说会有怎样的感想?

(教学设计构想: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和自豪情感。)。

生:我猜您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您教的是我们祖国的语言,它也像法国语言一样:最明白,最精确。

师:感谢你对我的理解,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之一,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哲学、军事、科学、文学著作,都是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外国无论哪一位伟大作家的作品,无论它表达的思想多么深邃,感情多么微妙,都可以用中文准确地翻译出来。我们祖国的语言又简洁明了,联合国用五种文字印成的各种文本,其中中文的文本都是最薄的。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学习汉字最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汉字又很便于编码输入电脑,因此汉字将是信息时代大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文字。我所教的就是这样一种伟大的、优美的语言,理所当然是引以自豪的。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也谈谈你对汉语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

师: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是一把金钥匙!

五、布置作业。

下发阅读材料:《郑振铎的最后一课》,从主题和人物形象两方面与本文对比,写一段鉴赏文字。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重点的字词。

2、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简介背景及作者。(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理解相对重要,不可忽略)。

抽查:预习提示中的注音。

补充:懊悔、喧闹、惨白。

1、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2、讨论课后练习一。

补充:按这三种划分法,各自的起讫段落。

点拨:按情节发展划分层次的方法;划分层次的多可能性。

明确:三分法最为合理及其理由。

1、划出能回答课后练习二的语句。

2、划出文中写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课后练习二。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设计

这个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作知识的.拓展延伸、积累。

一、爱国话题导入。

二、(生)说文中爱国情。

以“我从文中……读出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1、表象可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韩麦尔的服饰、语言、神态去说。

2、深入可到文中的细节原文。

三、(生)说世间爱国情。

以“某某怎样,在……中体现了爱国情”为格式说话。

四、(生)表自己的爱国情。

作为中学生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情呢?

五、(生)赛爱国名言、诗句。

1、看哪个小组收集积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学“窃取”得最多。

(旨在学会资源共享,用心说说上一轮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名言诗句)。

【资料整合平台】。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学习主题是家国情怀,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的阅读方法是学会精读,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通过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体会。《最后一课》是语文教学中一篇经典小说,都德以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这篇小说是学生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主旨的优良材料。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学生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梳理了文章脉络,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为本课时研究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以及进一步了解文章主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

1.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2.归纳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形象特点,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教学难点:

归纳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形象特点,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准备:

学生已经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这句话是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穿戴和平时不同,非常庄重,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告别。充满了悲剧色彩,异常打动人心。

“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这一段是对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使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他是一名普通的老师,身上也有缺点,但是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懊悔与自责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坦诚。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倾注了全部情感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法语老师,更是一个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

这位工作了40多年的普通教师也曾经不大负责,曾经让我们利用上课时间帮他浇花,为了钓鱼放我们一天假。但是,当他面临着民族命运这样严肃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迸发出爱国热情的老师。无论是他穿着督学来视察的衣服给我们上课;还是告诉大家“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亦或是在下课的时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振奋人心而又含义深刻的大字。这几个画面定格在读者的脑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悲愤、哀痛更是一个不屈的韩麦尔先生。

1.典型人物形象归纳。

(1)通过小弗朗士心情、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老师引导学生将上一环节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再次提炼。

小弗朗士从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变成了爱学习、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曾经教书并不是很负责任,但是无比热爱自己国家的普通老师。

2.作者为什么选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这两个身份很普通的人作为主人公?

正因为普通,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思想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运用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阅读的个性化感受,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是阅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归纳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有助于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明确作者刻画人物的原因也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

下课后,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进行续写。(300字)。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

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

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

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

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

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一、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

1.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但是又觉得逃了学还会遭先生骂,在犹豫之后,还是向学校跑去。

2.他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根据经验,使他产生不祥的预兆。这一层要表现小弗郎士的贪玩、幼稚及对先生的惧怕。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二、故事的发展:上课之前。

小弗郎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就感到了异样:

1.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

2.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静了,注意观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3.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使小弗郎士有些吃惊。

4.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小弗郎士更加吃惊了。

三、故事进一步发展:上课之中。

1.韩麦尔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希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

2.小弗郎士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舍不得要离开的韩麦尔先生。

3.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

4.韩麦尔先生自责,感情深沉、痛悔。模仿先生的口吻,要把握这一情感基调。

5.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理解了老师的意图。

6.小弗郎士习字练习时对教室气氛的描绘,朗读时,头脑中要有具体的形象。对学习德语反感。

7.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从老师的角度,体察老师的心情。说明小弗郎士很聪明。要用理解老师的心情朗读。

8.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起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今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心情很难过。注意把握感情的基调。

三、故事的高潮、结局:宣布下课。

对这部分的朗读尤为重要。

1.当看到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时,他觉得老师非常高大。说明小弗郎土此时不仅理解了老师的心情,而且对老师极为崇敬。

2.韩麦尔老师哽咽了,“我一我——”老师没说出来的心里话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戏剧演员的潜台词,是值得探讨的。这里的朗读,绝不是感情苍白的声音延长。而是心情极为激动说不下去了。他可能会说:“我今天就要离开大家了”之类的话,但当他一想到要离开在这里生活了40年的小院子,离开这些可爱的孩子和可敬的村民时,他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然而,他又坚信他还会回来的,阿尔萨斯还会回到祖国的怀抱,于是他把最复杂的情感凝结成一句话,使出全身力量写出的:“法兰西万岁!”朗读时,感情激动,语句有力,充满信心!

一、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分析讨论一部分,接着练习朗读,以读巩固理解,表达更深层的含义。有的地方需要老师带着感情讲解,启发学生进入角色,引发他们的情感。

二、也可以把整篇小说分析完,对思想内容有了确切的理解之后,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发现某处表达得不准确时,再进一步分析、理解。

三、一定要防止对内容还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确,不深入时,就急于单纯从声音上去表达。这样往往朗读不好,也无助于对内容的理解。

四、至于什么方式去理解,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讨论,都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五、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先放专业人员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听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分析理解。但要防止单纯的声音模仿。

六、还可以配上幻灯图片,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可以看着某个图像,让学生朗读这部分的内容。

七、总之,理解内容是目的,指导朗读是手段,这是教学目的所决定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9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归纳内容。

2、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谈。明确:上课前:怕老师、贪玩、无知、幼稚、讨厌学习,但有自制力。(1-3段)上课时:诧异、懊悔、难受,喜欢学习,觉得老师是可怜的人。(12、14、15、17、20、23段)下课时:具有了爱国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感受“最后一课”的异样气氛,为下文蓄势。

2、抓住文中精彩语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班通。

一、诵读文章标题。

投影: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法国)。

1、师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二句。2、板书课题。

3、理解“最后一课”指什么?把“最后一课”还原到文本中诵读。

引导:抓住不同的重点诵读此句,感受沉痛、悲伤地内心。

二、走进异样课堂。

1、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沉痛走进这“最后一课”,先来感受这课堂的气氛。

投影: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2、学生自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交流: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课堂与平时的不同。

3、今天的课堂这样的异样,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三、感受沉痛内心。

1、过渡: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了,可怜的孩子们呀!可怜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该怎样度过这一节课呀!

2、他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交流:生说,投影。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交流:请同学们关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话真真切切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内心。

投影: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送)我们的脑子里去。

4、聆听韩麦尔的内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交流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内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你读出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内心?

6、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放学了,一切就要结束了,

他们不得不告别这难忘的最后一课。

他们不得不告别。

他们不得不告别。(仿写)。

四、肃立告别定格。

1、师范读结尾。

交流:你又怎样的感受?请带着你的理解读。(难过、悲伤、沉痛……)。

2、他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体表现在哪儿?

3、让我们再次怀着沉痛的情感齐读向韩麦尔致敬。

五、小结。

投影: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法国)。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上课时(11—23)韩麦尔先生。

下课时(2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

要点1。

〖难点〗。

〖教学过程〗。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

讨论: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

讨论。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4、“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神态、语言、动作。

2)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

4)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分别是怎样的人?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笔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有着崇高的爱国感情。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重点的字词。

2、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简介背景及作者。(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理解相对重要,不可忽略)。

抽查:预习提示中的注音。

补充:懊悔、喧闹、惨白。

1、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2、讨论课后练习一。

补充:按这三种划分法,各自的起讫段落。

点拨:按情节发展划分层次的方法;划分层次的多可能性。

明确:三分法最为合理及其理由。

1、划出能回答课后练习二的语句。

2、划出文中写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并思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课后练习二。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最后一课语文教学设计

年级。

初二。

1、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继续深刻体会文章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1、重点语句的含义;。

2、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几种描写方法及作用。

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语句的思想感情。

分析法:分析一些语句的含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检查复习:简析几个句子的含义。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这些景象,比分词有趣多了;可我还能管得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3、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二、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11—16)。

1、指名朗读第二层,注意体会人物的感情。

2、随文指点讨论“又柔和又严肃”、“我的孩子们”包含的感情,理解韩麦尔先生话的意思。

“严肃”——————包含对亡国的悲痛。

“最后一堂法语课”———————是抗议普鲁士统治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3、讨论文章是怎样运用心理描写表现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的。(让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万分难过”:

(1)对敌人的恨;。

(2)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

(3)对过去不好好学习的懊悔。

教学步骤。

“坏家伙”:指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普鲁士军队。写出了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的恨。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段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有什么作用?————————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被引发出来。

4、理解“最使我吃惊的',后面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一句中所体现出来的法国人的爱国情感:镇上那些人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方式“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因为被剥夺了学习法语的权利,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祖国。这一举动,是阿尔萨斯和洛林人民真挚的爱国热情。

5、归纳分析第二层。

明确: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普鲁士禁教法语,这是对法国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它促使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猛醒,激发了他学习法语的热情。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17—23)。

1、指名朗读这一层,注意体会思想感情。

课文最后一课预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人文学习主题是家国情怀,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的阅读方法是学会精读,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通过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体会。《最后一课》是语文教学中一篇经典小说,都德以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这篇小说是学生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主旨的优良材料。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学生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梳理了文章脉络,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为本课时研究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以及进一步了解文章主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

1.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2.归纳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形象特点,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教学难点:

归纳韩麦尔和小弗朗士的形象特点,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准备:

学生已经整体把握了文章内容与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勾画精彩语句,体会人物感受。

勾画出你认为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做一些批注,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感受。

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这句话是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穿戴和平时不同,非常庄重,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告别。充满了悲剧色彩,异常打动人心。

“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这一段是对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使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他是一名普通的老师,身上也有缺点,但是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懊悔与自责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坦诚。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倾注了全部情感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法语老师,更是一个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

这位工作了40多年的普通教师也曾经不大负责,曾经让我们利用上课时间帮他浇花,为了钓鱼放我们一天假。但是,当他面临着民族命运这样严肃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迸发出爱国热情的老师。无论是他穿着督学来视察的衣服给我们上课;还是告诉大家“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亦或是在下课的时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振奋人心而又含义深刻的大字。这几个画面定格在读者的脑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悲愤、哀痛更是一个不屈的韩麦尔先生。

二、归纳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1.典型人物形象归纳。

(1)通过小弗朗士心情、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老师引导学生将上一环节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再次提炼。

小弗朗士从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变成了爱学习、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曾经教书并不是很负责任,但是无比热爱自己国家的普通老师。

2.作者为什么选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这两个身份很普通的人作为主人公?

正因为普通,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思想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三、小结。

运用批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阅读的个性化感受,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是阅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归纳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有助于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明确作者刻画人物的原因也就明确了小说的主题。

四、作业。

下课后,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进行续写。(300字)。

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

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例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如“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上课前在小弗郎士眼里,普鲁士军队在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这显出他还不懂事,还没意识到普鲁士军队是侵略者。而当他听老师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他用“坏家伙”这个字眼里看得出他已经意识到普鲁士侵略者的侵略行径。“心里万分难过”有他对敌人的恨,更多的是他对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机会的痛苦心情。从这起,他倾注了全部感情上好这最后一课。对于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来说,热爱法语是他热爱祖国的同义语。他对老师的同情和理解是他们在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这一基点上的默契。

1.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为什么他在上最后一课时也穿戴呢?)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怎样理解全句的意思?)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最后一课》练习》。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是因为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韩麦尔的举止和表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略。

一、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这给小说主题以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尤其是这些内容都通过一个天真幼稚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更真切动人。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这篇小说。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三、这篇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有共同点:热爱祖国,仇恨敌人;又有不同点:身份、年龄、性格不同,对事物理解往往不同。在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时,要恰如其分。

四、指导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课型:练读课。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

(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

(三)品读“宣布散学”这部分。

1.品读基础上讨伦:钟声、号声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样的震撼?

2.纵观全文,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佯的人?

(四)按小说的要素。请同学总结全文。

情节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人物小弗朗士(心理)贪玩幼稚诧异。

难过懊悔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态度和蔼耐心。

语言、表情、动作)哽咽。

郝叟老头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激动。

(表情)。

环境自然环境天气画眉草地。

社会环境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读指导(主要指导要领):

1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读;

2边读边想象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层次。

方案二。

教学重点、难点:同“教学目标 ’的前一项。

课型:议读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方案三。

教学目标 :同“方案二”的“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同“方案二”的“教学重点”。

十二月八号是一块试金石。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从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的明白。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的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住,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伪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的讲下去。学生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的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的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个分。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议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末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

from:《中学语文教参新编》,饶杰腾主编,语文出版社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