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吞万里如虎的上一句是什么(气吞万里如虎前一句是什么)

一位诗人,留下一句千古名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隐娘要推荐16首诗词,每一首都有两个千古名句,让人拍案叫绝,每一首都值得背下来。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一首怀念歌女的词,被晏几道写得唯美动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句句经典唯美,读来,如口齿噙香。花褪残红青杏小。墙里秋千墙外道。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这首词的大意是:江山千古依旧,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割据江东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是当年繁华的歌舞楼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都随着历史的无情风雨吹打而流逝。遥想当年,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装备精良,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势好像猛虎一样,长驱直入,万里奔袭,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一位诗人,留下一句千古名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隐娘要推荐16首诗词,每一首都有两个千古名句,让人拍案叫绝,每一首都值得背下来。
宋代: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一首怀念歌女的词,被晏几道写得唯美动人。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此事古难全。
后人评价说:苏轼这首中秋词一出,其他的中秋词全都黯然失色。
唐代:李商隐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句句经典唯美,读来,如口齿噙香。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一句“多情总被无情恼”勾起诗人的思索,却留下了丰富回味、想象的空白。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金风玉露、朝朝暮暮,饱含秦观对牛郎织女的另类解读,远远超过了古代伤怀的同类作品。
宋代:李清照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开头惊艳,结尾让人回味无穷。
明·杨慎
是非成败转头空。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代兴亡成为酒后谈资,历史如此,人也如此。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慷慨壮烈的词作,尽显岳飞的赤胆忠诚,时光易逝,多么想早日实现理想: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唐代:李白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起首两句破空而来,情感发则不可抑止,而最后两句则从愁闷到旷达,是那么畅快,大爱李白。
南唐:李煜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美好的春花秋月勾起的是李煜的亡国之愁,有多愁呢?就像那无尽的春江水,绵绵不绝。
宋代: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理想落空了,何不浅斟低唱,我为白衣卿相,自在潇洒。
宋代:欧阳修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首句“深深深”三字,情深、景深、意境深。
王国维说结句,臻于妙境。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毫无疑问,李清照的《一剪梅》每一句,都是经典,最后三句尤为后人称道。
唐代: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茧斋诗谈》:“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
宋代:辛弃疾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明代杨慎《词品》:稼轩词中第一。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唐代:崔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元·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李白读之,不敢再题此楼,乃去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也。
你还知道哪些经典的诗词,有两句名句呢?留言区告诉隐娘吧!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今天复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如下:
这首词的大意是:江山千古依旧,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割据江东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是当年繁华的歌舞楼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都随着历史的无情风雨吹打而流逝。眼前,夕阳照着杂乱的草木,还有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装备精良,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势好像猛虎一样,长驱直入,万里奔袭,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而到了刘裕的儿子南朝宋文帝执政的时候,好大喜功,轻率鲁莽地于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再度封狼居胥山。结果只落得徒然向北望着追兵,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都是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祀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资料记载,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辛弃疾六十六岁那年。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重新得到启用,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被公推为其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全词自始至终都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整首词佳句叠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气势磅礴,荡气回肠,高度赞扬了那些气势恢宏雄图霸业的英雄们,进而也展现了他自己想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透露出拳拳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再进一步来看,这首词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典较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比拟的。单就这首词来说,词中的典故虽多,仔细推敲,每个典故都用的十分贴切,均能恰如其分地达到借古喻今、借古讽今的目的,譬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精准地表达了其始终不忘为国建功的梦想和追求,从而真正体现了辛弃疾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2021年5月30号
在宋代文学史上,辛弃疾可谓鼎鼎大名。这个词人是能够和苏轼相提并论的宋词大家,并称为“苏辛”,更有数不清的诗词名句为我们所知。
比如那“沙场秋点兵”,又比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都是曾经入选过教材的经典诗词。
今天我们提到的这首宋词,写于辛弃疾生命的末年。他活了67岁,66岁却依然有满腹志气,写出了最为精彩的豪放宋词代表作品。而且这首作品还曾经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且看:
这首宋词内容算是比较长的了,当时背诵这首词也没少耗费时间。这首词的题目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的豪放词代表作,尤其是“ ”,“ ”都是经典之语。
但是这首词因为涉及的用典有点多,并不太容易理解。比如“ ”说的是南朝宋武帝刘裕,也是一代英豪;又比如“ ”写的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的年号,因为好大喜功最终遭遇惨败;而“ ”则引用的霍去病远征匈奴的典故……
这首词在我们当年学习的时候,只是要求能懂得其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即可,对于其中名句能做到掌握就好,对于其中的典故,并没有做太多要求。辛弃疾的词作一向如此,豪情有余,但是用典艰涩难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诗词的流传。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6岁,距离生命的终结只有一年的时间。但是即便如此,这个南宋最知名的文武双全的猛人,依然喊出“ ”的呼声,放射出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也正是因为此,他的诗词才会不断的入选各个版本的教材,激励一代代人的奋发向上。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